趣書網 > 穿越聊齋之大郎求生記 > 第215章 升官!
  南城縣府尹,可不是寒門出身的馬家鎮縣令。

  他出身書香門第,在帝都犯了事,被下放至邊疆苦寒之地,擔任一府府尹。

  美其名曰,歷練一番,搞出一點業績,增添些許資歷。

  待時機已至,朝中之人,便會助其一步登天!

  南城縣府尹收到鎮西大將軍軍令,內心憂慮身家性命。

  他可不會如馬家鎮縣令一般畏首畏尾,直接開始強征治下百姓入伍。

  平民之家,五抽二丁,三抽一丁。

  家中沒有壯丁,就交稅糧賦銀,充當軍餉!

  縣城內商賈士紳、書香門第,家有閑財之人。

  紛紛遣仆人去牙行購買奴隸,頂替主家服兵役。

  本來事情進展,可謂是一帆風順!

  可牛家村忽然傳來余府征兵入伍,不僅是自愿參加,還能得二十兩安家銀……

  世間之人,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這一對比,待遇是天壤之別,整個軍營都鬧騰了起來。

  府尹亦不敢輕舉妄動,三千多手持刀槍,身賦甲胄的兵丁。

  若是營嘯嘩變,他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一個不慎,聚眾造反,他可就小命難保。

  府尹一邊安撫軍營三千兵丁,一邊打探流言蜚語是真是假。

  那知不打聽不知道,一打聽嚇一跳……

  在其眼皮底下,居然有如此能人異士。

  可惜對方在靖江府治下,與他安南府,雖僅有一鎮之隔,卻是天差地別!

  他身為安南府府尹,無權干涉靖江府百姓征兵入伍之事。

  對于余大郎破家為國,花重金征兵入伍之事。

  亦只能修書一封,指責對方一番,便不了了之。

  于此同時,靖江府府尹,亦被折騰的不輕!

  余大郎是其治下之民,破家為國,盡忠職守,本是無可非議之事。

  可從戎入伍,保家衛國,本是天經地義之事。

  兵役制度,乃是大乾朝為平民百姓,定下諸多的徭役之一。

  余大郎一折騰,靖江府府尹征兵一事,徹底亂套了!

  不少平民百姓,聽聞余大郎征收士卒,賞賜二十兩安家費。

  許多窮苦出身的百姓,直接拖家帶口,舉家遷往牛家村。

  平明百姓雖然大字不識幾個,可人并不傻。

  在府尹大老爺麾下入伍,毛都沒有一根,死了也是白死。

  前往牛家村亦是從戎入伍,卻能得二十兩安家費。

  這些錢財足夠一家五口,富足生活兩年之久!

  靖江府府尹征兵十分不順,一肚子火氣無處發泄。

  欲修書一封指責馬家鎮縣令。

  可指責的書信尚未送出,卻先收到頂頭上司,西陵郡郡守大人的書信。

  言余大郎與其有舊,靖江府征兵入伍之事,全權交由其處理。

  靖江府府尹本就不愿強人所難,搞得治下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如今這燙手的山芋,可以名正言順的送出去,自然歡喜不已。

  將強征來的三千多壯丁,全數送往牛家村。

  靖江府府尹本著好人做到底,送佛送上西的原則。

  不僅將靖江府治下魚鱗冊,送予余大郎。

  還將年久失修,府庫內儲藏的,已經銹跡斑斑的刀槍鎧甲,一并押送至牛家村。

  余大郎這邊收到魚鱗冊以及官職之后,也是一個頭兩個大!

  本想招收三千士卒便收手,可郡守大人大開方便之門。

  為其爭取到一府最高官銜,指揮使從四品的軍職。

  若依照魚鱗冊上的戶籍征兵,靖江府治下可征兵一萬五千多士卒。

  余大郎心知這根本不現實,他身居從四品指揮使之位。

  按照大乾軍隊編制,一府指揮使最多可征兵六千士卒!

  如今安南與靖江兩府之地,平民百姓紛紛往牛家村趕。

  余大郎此前為缺少士卒發愁,如今卻因為士卒太多而發愁……

  這些士卒魚龍混雜,其中有一些老人都已經年至花甲,明顯就是濫竽充數!

  余大郎就是富可敵國,亦不會為這樣的士卒浪費銀子。

  他下令,將其中年過三十的士卒,打回原籍。

  這群老實忠厚的平民百姓,哪敢私自回家啊?

  他們知道自己參軍入伍,乃是為家里減輕徭役賦稅。

  倘若歸家之后,官府在來征收糧稅兵餉,他們還不如死在戰場上呢!

  余大郎好言相勸,再三保證,并修書兩封。

  讓這些百姓捎帶回去,方將這些人勸回家!

  直言若有人,在敢私自征收他們一絲一毫的糧食或稅銀。

  他余大郎將親自帶兵,為其申冤鳴不平……

  打發走兩千多三十歲以上的平民百姓。

  剩下的人,亦非全是符合余府征兵要求之人!

  其中有將近兩千,茂名頂替兵役的奴隸。

  這群士卒,大部分是有錢人買來的替死鬼,身不由己,無家可歸。

  勿需顧慮太多,可以直接入伍參軍。

  余大郎只需管理一日三餐即可,安家費能省則省。

  除了上面兩批人,余府在冊的還有三千多號人!

  其中有數百名,年歲不到十八的少年。

  余大郎思慮再三,將招收家兵的條件降低至十六歲。

  這樣又能打發走,一百多名半大小子……

  余府征收的士卒,剛好在指揮使的權柄范圍之內,未有絲毫僭越的嫌疑。

  不過兵源的問題,是解決了!

  并不代表,此事到此為止。

  不少士卒拖家帶口投奔余大郎。

  尚有在家中被親人嫌棄,死活不愿意歸家的半大小子。

  士卒的親屬,均被余大郎安排為余氏佃戶。

  為此余大郎花費紋銀十數萬兩,買了兩千多畝的良田。

  西北邊鎮,狼煙四起,不少人紛紛變賣家產,舉家避難往東逃去。

  若不然,余大郎再有錢,亦難買到兩千畝的良田!

  至于數十名半大小子,均被安排進寒山書院。

  日后跟隨夫子們讀書識字,亦或是跟著狗蛋兒以及潘家兒郎習武。

  余大郎從一介草民,平步青云,直接成為手握六千兵丁的指揮使。

  不得不感慨一句,時勢造英雄啊!

  此次征兵,前后共花費紋銀一百多萬兩。

  余大郎將從食為天糧行商賈士紳家中,收刮來的銀錢花了個一干二凈……

  靖江府府尹與馬家鎮縣令運送來的糧草,皆是陳年谷物,已有許多霉菌。

  這等糧草根本無法給麾下士卒吃!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