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從1955年開始的日常生活 > 第376章 喬遷
  不管過去現在、南方北方,建新房都是一件大事,所以才有喬遷之喜的說頭,

  陳建國的新房弄好了,自然也要請左右鄰居街坊,還有單位上的戰友過來熱鬧熱鬧,

  不過在如今提倡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下,就不需要操辦宴席,只要將院門敞開,任由客人自由出入,再準備一些瓜子花生糖果之類的東西,多燒茶水,也就夠了。

  這天早上,陳建國帶著兩大包行李,早早地過來打開院門,

  隔壁的鄰居聽到動靜,立刻過來道喜,“新家落成、恭喜恭喜啊!”

  陳建國熱情地招呼,“謝謝謝謝,請進里面喝口茶。”

  街坊們也不推辭,三三兩兩地結伴走進來,有的人手里還拿著禮物,

  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甚至都不是買的,

  這地方以前也就是農村,后來首鋼在這里落戶,才遷來大量外地人,然后隨著首鋼一起發展,當地才逐漸有了城市的輪廓,

  那時候還有句話,10個本地人,就有8.5個是首鋼的員工或家屬,剛建成通車沒幾年的地鐵1號線上,如果滿車廂是香腸味,準是首鋼又發香腸了,如果滿車廂是酒味兒,準是首鋼又會餐了,

  所以在這一片,首鋼是最大的坐地戶,除了文工團所屬的軍分區,其他任何單位面對他們都要讓上三分。

  除了首鋼人,剩下的大半都是原來的農村人,

  這條巷子以前便是一個村子,附近的街坊也是以前的村民,許多人都會點手工活,平時互相的人情往來,也都習慣送點惠而不費的東西,

  比如竹編的開水瓶外殼、藤編的籃子簸箕、自家做的椅子凳子,都是些家家戶戶都能用得上的實用物品,

  陳建國也都一邊道謝一邊收下,然后請他們到屋里參觀。

  其實房子剛建好的時候,他們就進來看過,

  或者說,這座院子就是在他們的“監視”下,一天天建起來的。

  整體格局還是跟以前一樣,沒有任何變化,

  本來以這個院子的面積,完全可以按照四合院的格局去建,什么一進、二進、三進都可以安排上,

  但是當下這種風氣,他可不敢冒大不韙去犯險,回頭被扣上“開倒車”的帽子可劃不來,還是規規矩矩和塵同光更安全。

  院子的大門照樣開在東南角,進門是兩片白墻,但是在迎面的墻上,陳建國寫了李先生一首沁園春的詞,那檔次一下子就提上來了,

  從門口開始,地面鋪著厚實的青色城磚,這些曾經構成老北京城墻的磚石鋪在地上,歷史的厚重感頓時撲面而來。

  本來關青提議要將這些磚石打磨拋光之后再拉過來,這樣顯得新一些,不少領導家鋪地用的舊料就是打磨翻新過的,不過讓陳建國拒絕了,只說要清理干凈就好,

  鋪舊磚就夠讓這些街坊們眼紅的,要是翻新了那還得了,沒見別人家的院子還是泥土地,最多就鋪了幾塊碎磚墊腳!

  再說保留這些歷史的痕跡,反而更有感覺,只要把四周磨平,盡量不留縫隙就好。

  地上都鋪上了磚石,那四棟房子自然也模樣大變,原來那都不能叫房子,只能叫窩棚,

  如今坐南朝北的正房比原來的房子加高了一米多,屋頂坡度更大,更方便雨水流出,正房分成三間,中間是中堂,也就是客廳,左右各有一間臥室,

  另外底部也加高了一尺,高出來的部分倒有四分之一在這里。

  門外也加了一條地面與房子平齊、寬約一米五、連通四座房子的抄手游廊,一直延伸到門口。

  東廂西廂比正房稍微低一點點,這是為了不影響正房的通風,格局也是和正房一樣,

  廂房中間是寬敞的院子,只在西南角,將原來的水井改造成了壓水井,又砌了一個水池,

  最后便是坐南朝北的南房,也就是倒座房。

  這棟房子背面靠街,不能開窗戶,就只有北邊一扇窗,采光、通風都最差,便被改造成了兼具待客功能的餐廳、雜物房,以及廚房和衛生間。

  說到衛生間,就不得不感謝當年的“跑步前進”大工程,

  50年代的時候,北京老城區進行大面積的排水溝和下水管道改造,老舍先生創作的話劇《龍須溝》,講的就是建國后北京第一個大型民生項目“龍須溝改造”的故事,

  當年北京下水管道寥寥可數,各種河溝堵塞問題也非常嚴重,很多居民區用的還是“滲水井”,所謂的滲水井,其實就是挖一口枯井,井底并沒有管道,附近居民的污水都排到這口枯井里,然后通過井底的土壤層自己滲透下去,

  如果排水量過大,土壤來不及吸收,污水就會積滿后溢出來,那場面可想而知。

  幾乎整個五十年代,北京都在跟“排污”做斗爭,尤其是在最后兩年的“跑步前進”期間,大量明溝被改造成暗渠,也新開挖了很多下水道,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盡管還有很多地方沒有照顧到,不過這一片卻恰好在改造范圍之內,所以這座房子可以自建帶下水管道的廚房和衛生間,確實要感謝“跑步前進”。

  就這樣一間新建的大院子,不說“金碧輝煌”,怎么也得是“煥然如新”吧!

  可惜不是,

  新建的房子,看著卻像是住過了好些年,

  這就要感謝關青提供的舊料。

  所有的磚石都是舊料,大部分是紅磚,小部分的青磚,經過巧妙的安排,青磚被排成不同的圖形,跟紅磚混合砌在一起總算沒那么礙眼,反而有幾分雅致,

  但是再雅致也改變不了舊磚的事實,再加上陳建國故意不給外墻刷涂料,直接就是裸磚,看著就更顯土氣,

  卻正好符合他“韜光養晦”的思路。

  街坊們看著土里土氣的院子,也覺得非常樸素,本來還有點嫉妒的小心思,瞬間便散了不少。

  居委會馬大姐還在故意說,“你要是材料不夠,跟大姐說啊,大姐去給你想辦法,不說刮涂料,抹點砂漿也是好的。”

  建房的時候不說這話,等喬遷的時候再說,明顯是句客套話。

  陳建國卻趕緊道謝,又靦腆地說道,“能住就行,要求不高。”

  如果讓關青聽到他這句話,肯定噴他一臉,

  別的什么都不說,就一條“暖氣管”,便把大多數人家比下去,如今多少人家還是用的煤爐取暖,可這里呢,

  廚房的灶臺有兩個爐灶,其中一個卻是一只小型鍋爐,鍋爐連著暖氣管道,直通每一個房間,冬天的時候燒上,肯定比煤爐暖和,還不用擔心煤氣中毒。

  外面很粗糙,不過房間里面還是仔細布置了一番,水泥地面油光錚亮,新刷的可賽銀墻面潔白如雪,看著就覺得舒服,只可惜大部分屋子都空蕩蕩的,只有正屋里擺了一點簡單的家具,算是可以住人了。

  街坊們在各個房里走走看看,滿足了好奇心,也吃了不少瓜子花生,不一會兒便陸續散去,走的時候還不忘抓一把糖。

  等到中午,文工團的戰友們也過來熱鬧了一番,順便幫忙把原來宿舍的東西都給搬過來,陳建國和梅映雪也算正式搬家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