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大明:皇兄你就安心的去吧 > 第127章 破局關鍵
  三月二十。

  寅時剛過,沉悶的鐘聲尚在眾人的耳畔旁回蕩,緊閉的永定門便被打著哈欠的守城士卒由內而外的緩緩推開。

  見狀,早已等候多時的行商百姓紛紛精神一震,一邊收拾好隨身的物品,一邊在士卒的引導下排隊進城。

  許是剛剛睡醒的緣故,幾名守城士卒顯得有些心不在焉,除了不時與相熟的百姓寒暄兩句之外便是再無反應,很是倨傲。

  唏律律!

  約莫過了半炷香的功夫,遠處官道上突然傳來了若隱若現的馬蹄聲,引得周遭的百姓紛紛扭頭望去。

  片刻之后,便見得一名騎士催動著胯下的戰馬,伴隨著四散的揚塵,面色急促的朝著此地而來。

  "快,快讓開!"

  少許的錯愕過后,守城士卒便是忙不迭的指揮起面前的人潮,殘存的睡意也是瞬間散去。

  因為騎士速度過快,有幾名孩童被騎士掠過的冷風嚇得嚎啕大哭,但其身后的大人卻是無暇理會懷中的孩童,只是下意識的與身旁同伴交換著眼神,面色驚疑不定。

  相比較面色驚疑不定的行商百姓,多少知道些"內情"的守城士卒則顯得更加不堪,胸口不斷的起伏著,嘴唇也有些發白。

  他們已然瞧得清楚,騎士所持的旗幟分明是八百里加急,且方向也是自東北而來,難道遼鎮戰事又起?

  想到這里,眾人的呼吸便是不自覺的急促起來,準備去查驗堪合的動作也有些遲疑,好似有些不敢接受這個現實。

  守城士卒動作不急不緩,但戰馬之上的騎士卻是一臉急促,也不待身前的士卒發問,便是自懷中掏出一枚堪合,朗聲說道:"遼東軍情,速速放行。"

  此話一出,縱然士卒心中早有準備,也不由得咯噔一聲,草草接過騎士遞過來的堪合,瞥了一眼之后,便猶如"燙手山芋"一般將其還了回去。

  周遭的行商百姓也早已經為其讓開了一條道路,雖然不少人的表情都是欲言又止,但終是默不作聲。

  望著騎士逐漸遠去的背影,在場眾人均是心中一緊,只覺得才剛剛安歇了不久的京師,怕是又要喧囂起來。

  ...

  正如永定門外的百姓心中所猜測的那般,就在那名騎士入城不久,遼東生變的消息便猶如星火燎原一般,迅速的傳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

  一時間,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得投向了紫禁城,也不知那位深宮中的天子會如何面對。

  ...

  ...

  乾清宮暖閣中,一身常服的朱由檢立于案牘之后,面沉似水,身前的桌案上胡亂散著一封有些凌亂的奏本。

  雖然心中知曉,遼東建州女真定然不敢善罷甘休,但當其真的兵臨錦州城下的時候,朱由檢的心情還是尤其沉重。

  更令其驚怒的是,案牘上的奏本并非遼東巡撫畢自肅所呈遞,而是駐扎在寧遠的副總兵祖大壽所奏。

  奏本中的態度雖然虔誠,但話里話外除了匯報遼東戰事之外,還隱隱有些"威脅"。

  "諸位卿家如何看。"

  見得身前眾人已然將奏本傳閱完畢,朱由檢終是壓住了心中的不安和驚怒,深吸了一口氣,故作鎮定的沉聲說道。

  "陛下,寧遠城高池深,區區幾千建奴就敢自不量力的襲擾我大明中重鎮,實在是取禍之道。"

  與周遭幾名袍澤交換了一個眼神,掌管天下軍馬大權的兵部尚書王在晉便是率先起身,聲音微微有些顫抖的說道。

  雖然那祖大壽在奏本中對于錦州城的情況"輕描淡寫",刻意夸大了寧遠城所面臨的危機,但區區幾千建奴,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難以越過雷池。

  只是這錦州被圍,而寧遠又是"自顧不暇",長此以往,終究是一個不小的隱患。

  "陛下,只怕錦州城軍民人心惶惶.."話音剛落,東閣大學士孫承宗也起身拱手說道:"寧遠那些將門世家一向野心勃勃.."

  如此誅心之言,令得不少朝臣都是勃然變色,就連司禮監秉筆及御馬監提督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向"帝師"投去了愕然的眼神。

  天子當面,如此言論實在是有些駭人聽聞了。

  "應當不至于此.."

  見得閣中氣氛冰冷到了極點,閣臣李國普最先反應了過來,但其語氣仍是有一絲遲疑。

  顯然,他對于那些擁兵自重的"軍閥"也沒有太大的信心。

  "不要指望那些將門世家。"

  不多時,天子不辨喜怒的聲音自暖閣中響起,引得眾人紛紛抬頭望去,臉上的表情均是有些復雜。

  兵部尚書王在晉數次欲言又止,但終是悻悻的搖了搖頭,未發一言,但其眉頭卻是皺得更深了。

  女真韃子傾巢而出,寧遠將門按兵不動,朝鮮和皮島又指望不上,難不成中樞就坐視錦州被圍而無動于衷?

  如若錦州有失,那便是將整個遼東盡數送予建奴了,朝廷舉傾國之力打造的寧錦防線也沒有任何意義了。

  從長遠出發,或許向寧遠的那些將門"妥協"一次,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但瞧天子如此堅決的態度,王在晉也不敢出聲勸諫,只能將求助的目光投向身前的三位閣臣。

  感受到身后傳來的注視,"金筷相國"劉鴻訓輕咳一聲,作勢便打算起身進言,卻不想案牘之后的天子率先發聲:"登萊袁卿家那邊如何說?"

  袁可立就任登萊巡撫已然有一段時間了,又有悍將周遇吉從旁輔佐,雖然短時間內難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想必也有了一絲眉目。

  "回陛下,袁大人的幾艘戰船已然啟航,前往旅順,旬日便到。"

  聽到天子問詢起袁可立的近況,兵部尚書王在晉忙是起身拱手說道,但臉上的愁容不減。

  自遼沈及廣寧先后失陷之后,旅順便成為了大明在遼東最為重要的"糧倉",明廷在此設下重兵。

  但旅順等地的官兵也多以步卒為主,并無太大的野戰能力,這破局的關鍵還在于寧遠城中的騎兵。

  案牘之后的天子好似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臉上的些許殷切隨之隱去,滿臉愁容。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