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大明末年:朕崇禎皇帝朱由檢 > 第379章 制造局的槍械
  朱由檢看著這個老頭,表面并沒有多討厭他。

  相反對他來到新學院,表達了鼓勵。

  這也讓湯若望一喜,畢竟現在天主教非常需要明國皇帝的認可。

  要不然南京教案的慘痛還會接著發生

  但是要怎么說才能讓皇帝認可呢。

  畢竟這玩意如果自己直接說出來,肯定有些唐突。

  對了,可以找徐光啟啊。

  這個最忠誠的信徒,主的信徒。

  他是明國朝廷大員,如果肯去做,一定可以的。

  而徐光啟也明白了湯若望的意思。

  事實上他也希望朝廷能夠重視天主教,畢竟歐洲西方也有很多先進的東西。

  這樣可以取西方之長補東方之短。

  但是他懂得,直接說是不行的。

  畢竟要找個理由,:“陛下,這些武器您看看怎么樣?”

  朱由檢隨著他走到外面,發現是拍拍新式火銃。

  類于后世的40火。

  但威力比起來40火還差的遠。

  最重要的是另外一個桌子還放著,銑膛法、鉆彈、鑿彈、鏈彈、霰彈。

  這些都被研究出來了。

  其實明代火器產量很大,種類豐富,在明中葉更是盛極一時。

  但制造技術參差不齊,總體一般,而且此后逐漸衰落,最后未能拯救垂危的晚明政府。

  晚清的統治更昏庸,而且敵人更強大,由此可見明代火器在清政府手中抵御十九世紀歐洲殖民侵略上的效果應該只會更差。

  明代的軍器制造業分為中央和地方兩種。

  中央以工部虞衡清吏司管轄的軍器局和內府管轄的兵仗局為主。

  主要用于列裝的軍器制造機構是軍器局的盔甲廠和王恭廠。

  兵仗局在明代前期主要負責制造上直侍衛軍的軍器,儀仗使用的大小神器,以及賞賜用的武器。

  到了明代中后期,兵仗局也負責“專營營造盔甲、銃炮、弓矢、火藥之類。

  地方則以都司衛所和督撫大臣負責的各種生產為主。

  明代后期東南沿海尤其是廣東福建一帶受西方影響較大的地區也興起了先進的軍器工場。

  首先是中央

  依《明會典》,明中葉前以弘治年為例

  鞍轡、軍器二局按照規定每三年制造一批火器,具體有[2]:

  椀口銅銃3000個

  手把銅銃3000把

  銃箭頭9萬個

  信炮3000個

  椴木馬子3萬個(椴木馬子是用于筑實火藥以加強威力的木塞子,后文槌子送子皆為火器附件)

  檀木槌子3000個

  檀木送子3000根

  檀木馬子9萬個

  嘉靖時期又添加了:

  四眼鐵槍

  各號雙頭鐵槍

  夾靶鐵手槍

  大中小樣佛郎機銅銃

  佛郎機鐵銃

  木廂銅銃

  觔繳樺皮鐵銃

  十眼銅銃

  七眼銅銃

  十眼銅炮

  這些新添品種的產量在萬歷《會典》中有詳略不等的記述

  其中大樣佛郎機銅銃在嘉靖二年只造了23副來試用

  而小樣佛郎機銅銃則在嘉靖七年和二十三年分別造了4000副和1000副[3]

  總體來說產量中等,種類也不算豐富。兩局的制造精力主要還是放在冷兵器上。

  兵仗局依《明會典》記載,在弘治以前該局制造[4]:

  火車(不是現代意義的火車)火傘

  大將軍二將軍三將軍奪門將軍神槍神銃斬馬銃手把銅銃手把鐵銃椀口銃一窩蜂神機箭銃箭襄陽炮信炮盞口炮神炮大小樣神機炮椀口炮銅炮。大炮

  小炮

  旋風銅炮

  炮里炮

  弘治以后又添加了:四將軍武將軍九龍筒飛槍筒快無敵手銃鳥嘴銃流星銃三出連珠炮

  鐵棒飛炮

  石榴炮

  龍虎炮

  發熕火器

  其中品種相當豐富,但產量不一,比如嘉靖七年只造了一百六十副銅鑄的無敵手銃,而嘉靖三十七年制造的鳥嘴銃卻多達一萬把。

  中樣銅佛郎機銃3000副

  大將軍10位

  二將軍79位

  三將軍20位

  神炮669個

  神銃1518把

  補造:

  中樣銅佛郎機銃1200副

  小樣銅佛郎機銃50副

  并各隨用子銃鉛彈火藥等項,定限三年之內盡數報完[7]

  明代中央軍器制造業的火器產量和種類的整體情況可以參照何士晉《工部廠庫須知》對萬歷后期王恭、盔甲二廠生產情況的記載:

  成造連珠炮鉛彈200,000個

  成造夾靶槍鉛彈200,000個

  成造夾靶槍火藥150,000斤

  成造連珠炮火藥150,000斤

  成造鳥嘴銃火藥30,000斤

  成造迅藥30,000斤

  成造藥線30,000斤

  成造夾靶槍5,000桿

  成造快槍2,000桿

  成造涌珠炮600位

  成造連珠炮800位

  成造迅炮1位

  成造大鐵銃1位

  成造大鐵銃鉛彈100顆

  成造鳥嘴銃1把

  成造鳥嘴銃鉛彈100顆

  成造大佛郎機1架

  成造戰車1輛

  成造藥溜1根

  成造箭罩1個

  成造藥桶30個

  ①其中一架,提炮六個

  ②每架隨用火藥并藥線

  明中葉以后,中央軍器制造業規模迅速縮小,難以滿足定額

  成化二十一年,軍器局軍匠金福郎奏:

  “正統年間,本局官軍民匠共有五千七百八十七員民……近年以來,人匠逃亡、事故、止余二千余名。”[8]

  到嘉靖二年更夸張,根據《世宗實錄》的記載,其時軍器局僅剩191人。[9]其屬下王恭、盔甲二廠在隆慶五年實際只有軍匠1592名。與原額相比減少80%以上。

  然而根據嘉靖二十五年,兵部侍郎曾銑對于從韃靼手中收復河套地區所需火器的預估:

  今欲復套,須備熟鐵盞口炮六千位,長管鐵銃一萬五千把,手把鐵銃一萬五千把,手把小鐵槍二萬根,長槍兩千根,生鐵炸炮十萬個,焰硝十五萬斤,硫磺三萬斤,包鐵鉛子大小二十五萬斤。弓矢盾架,相為表里,庶可鞭撻此胡,恢復故址。[10]

  缺口是非常巨大的。

  朱由檢知道盡管現在新學院不停的研究武器。

  但是對于九邊來說,還是遠遠不夠

  這些武器可以加強一個龍騎,但是卻無法對付整個天下。

  因為這群消耗品,無論做再多也是會沒的。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