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大隋主沉浮 > 第419章:路遇名將
  萬春殿位于位于甘露殿以東,乃是皇后寢宮,前方的正政殿是皇后接見朝廷命婦之所,皇后宴請女客的宴會一般也在立政殿進行。

  萬春殿、正政殿的南北進深和甘露殿、中華殿對稱,分毫不差,東西寬度卻只有甘露殿、中華殿三分之一。

  正是夜色深重,萬春殿膳堂燈火輝煌,宮女、內侍在一旁垂首侍奉。

  桌子之上,放著各色菜肴。

  說來,楊廣雖然不像先帝那樣克勤克儉,但是于吃食上,也不太講究,一日三餐,不過八菜二湯,葷素搭配,瓜果蔬菜。

  雍容華貴的皇后蕭氏,坐在桌子旁邊的坐榻之上,蕭皇后今年三十九歲,容貌姝麗,歲月似乎也似乎對她格外溫柔,眉梢眼角不見絲毫皺紋,就連身姿也是窈窕曼妙,渾然看不出孕育過幾個孩子的模樣。

  她身著一襲淺黃宮裙,纖腰高束,將玲瓏曼妙的身姿映襯出來,修長白皙的脖頸下,鎖骨精致如玉,抹胸下是秀挺雙峰。

  蔥郁烏發高高挽著婦人髻,別著一支金釵步搖,將一張國色天香、艷若桃蕊的臉蛋兒映出,縱是不施粉黛,也難掩絕世芳姿,而眉梢眼角間,流溢出一股輕熟、嫵媚的風韻。

  舉手投足間,更是氣質典雅、端嫻。

  她此時手拿一沓手稿,津津有味、目不轉睛的讀著。

  蕭皇后從來就享受不到公主的榮耀,她從小就被父親蕭巋送人兩次,尤其是跟著家境貪寒的舅父之時,吃過不少苦,因此她雖然貴為梁國公主,可她與普通人家的孩子無異。不過先后養她的叔父、舅舅從來沒有疏于教育,使她小小年紀就學到精湛的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算術、廚藝等雜藝也是無一不精,當她學會了這些,又以幫人抄書、賣藝的方式補貼家用。

  更厲害的是,她第二任養父、舅舅張軻體弱多病,可是家里窮得差點揭不開鍋,根本就沒有錢給舅舅治病,于是她便照著舅舅收藏的醫書自學醫術,最后又學到十分精湛的醫術。時至今日,有些御醫治不了、判斷不出的病,她只要號過脈,便能判定是什么病,然后精準的對癥下藥。

  不過這些能力,這生活所迫,并不是她喜歡而去學的東西,嫁給楊廣以后,她也只是本能的精益求精。

  她喜歡的是什么?

  是記載稀奇古怪、奇聞逸事的逸書!

  用現代的話來說,蕭皇后就是一個小說迷;這些年以來,她把楊堅、楊廣收集到的‘逸書’都讀了個遍;有的,甚至讀了好幾回。

  她手中這沓手稿,是蕭穎送來的。妹妹知道她喜歡看逸書、閑書,便將楊集無聊之時寫的《三國演義》手稿夾在求教安胎的信函之中。

  書信和楊集的手稿傍晚剛到,蕭后想著離丈夫吃飯的時間還早,看完書信,便拿著手稿坐在膳堂之中看了起來。

  《三國演義》寫得半文不白,倒是和金剛奴那個不學有術的小家伙很匹配,然而用詞描寫頗有經傳史書之神韻,更重要的是與生僻晦澀、冷峭漠然的《三國志》不同,它充滿了非常可讀的故事性。

  她是被開場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引入坑的,讀完之后,感嘆一番,便問了問宮女、內侍,當他們都說離楊廣用膳時間還早,便接著讀了下去。

  這一看就入了迷,渾然忘了時間在悄悄飛逝。而宮女、內侍見她如此沉醉其中,根本就不敢出聲打擾她。

  于是,被蕭皇后忘記了的楊廣,便餓了肚子。

  蕭皇后一口氣讀下來,恍若看到金戈鐵馬、梟雄遍地、名將如云、謀臣如雨的東漢末年。

  雖然手稿中的許多故事取材于民間故事、野史、人物傳記,有的甚至還是天馬行空的夸大其辭,但是以東漢末年為背景之后、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效果自然與單個故事不同了。尤其對史實材料的取舍,也意味著編排故事能力的不同。

  一路看到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蕭皇后掩卷,美眸之中隱隱約約流露一抹了然之色,喃喃自語的說道:“亂漢者,竟是袁紹?”

  以蕭皇后的見識,自然看出袁紹給何進出的主意完全是用心險惡:畢竟僅僅只是除掉十常侍而已,單憑何進這個大將軍所掌控的京兵,就可以輕松完成,根本用不著調邊兵入京,可袁紹卻出這種餿主意,這不就是故意搗亂嗎?

  再聯系到袁紹、袁術后來的不王而王,蕭皇后便知道袁紹這個主意是這袁家爭天下做鋪墊。

  “什么?”問話的是楊廣,他知道愛妻喜讀逸書,一旦沉醉其中,便不可自拔。回來之后,便看到愛妻傻乎乎的沉醉于書中。

  不用問,楊廣就猜到她又看到什么稀奇古怪的逸書了,于是也不打擾,自己坐在桌邊吃了起來。此時聽她忽然來了句“亂漢者,竟是袁紹?”便抬頭詢問。

  “啊?”蕭皇后愣了一下,見丈夫已經坐在桌邊吃上了,正用好奇的目光看來,旋即回過神來,不好意思的走了過來,在桌邊坐下,抱歉的看著楊廣:“二郎,我……”

  “不必解釋。”楊廣笑了笑,好奇的問道:“我已經很多年沒有見你看書這么著迷了,你看的究竟是什么書啊?三國志?”

  說到這里,楊廣又否決了:“不對,三國志枯燥冷峭,不至于讓你如此忘我。”

  蕭皇后輕輕笑了笑,一邊拿起一雙筷子,一邊說道:“是金剛奴寫的逸書,名字叫做《三國演義》,內容與《三國志》似是而非。阿穎知道我喜歡看書,便將《三國演義》的手稿和信函一起送了來。金剛奴寫的《三國演義》仿佛有魔力一般,一讀便不可收拾。”

  “是嗎?”楊廣來了興致,笑著說道:“那家伙不久前寫了《師說》、《馬說》,將王孝通、王通狠狠的羞辱了一遍,然后又以王孝通二十道為賭局,將西行的大儒贏得一個子兒都不剩,而且還有很多人欠下了天文數字……這幫人在涼州大學倒是食宿無憂,可他們不是官員、不能住涼州到關中的驛站,都為回程路費發愁呢!”

  說到這兒,楊廣居然幸災樂禍的嘿嘿的笑了起來,似乎又感覺在宮女、內侍面前有損自己的‘威嚴形象’,于是輕輕咳嗽幾聲,令宮女、內侍一律退下。

  蕭皇后輕笑道:“這個我倒未曾聽過。”

  “此事都傳遍關中了。”沒有外人在,楊廣便呼呼嘿嘿的笑了起來,邊笑邊深有感慨的說道:“當初我頭腦一時發熱,慫恿初出茅廬的金剛奴去突襲伊吾,沒想到那小子真敢,而且還干成了。此刻回想起來,我都替他捏一把冷汗。”

  蕭皇后怔了怔,失笑道:“人們都說先帝用人識人之能、無人可及,這才讓金剛奴有了出頭的機會;又有人說二郎慧眼識英才,這才支持紈绔之王披甲掛帥……難道不是?”

  “當然不是啦!金剛奴骨子里就是一個紈绔,根本就沒有什么大志,之所以去涼州當官,是我和阿耶連哄帶騙所致。”楊廣笑著說道:“我和阿耶知道他去打伊吾的時候,其實都嚇了個半死;后來怕他惹事,便打算把他調去冀州,可是步迦可汗大軍迅速南下、他本人又跑去了大湖區,我們也只好將錯就錯了。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小子這么厲害……”

  蕭皇后聽了楊廣的話,愣了好半天,訥訥的說道:“這么說,金剛奴是給你們逼著走到這一步的?”

  “正是如此。”楊廣樂得哈哈大笑,楊集是被楊堅逼得實在沒有辦法了,才認了一個火長之職,打算帶著十個大頭兵繼續在京城打紈绔;可是楊堅覺得他各種理論知識已經足夠,差的是實戰、實干經驗,只要稍加鍛煉,便是第二個真才實料的衛王。

  楊堅為了讓楊集當官,可謂是煞費苦心,把獨孤敏忽悠去了洛陽之后,立馬讓楊集在涼州、幽州、交州三選一……而且楊堅擔心愛子心切的獨孤敏回來找麻煩,還讓楊廣忽悠楊集,說涼州很和平、是一片沒有戰爭的樂土,當楊集認賬以后,立馬又像送瘟神一樣把楊集轟去了涼州。

  就這樣,楊集被他們父子騙去涼州當總管、當刺史;接著,又被步迦可汗逼著打仗,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番模樣。

  至于民間所說的什么自小繼承父志、什么誓不與突厥共天等等美好傳說,通通都跟楊集沒關系。可是戰神、軍神的美好形象已經被塑造出來了,現在便是楊集本人跳出來解釋:說他原本只是一個準備混吃等死紈绔,人們也不會相信。

  每每想到楊集以奇葩的方式登上戰神、軍神的寶座,楊廣就想笑。

  更難得、更讓楊廣喜歡的是:楊集官當到了這一步,仍然像以前那樣不貪權、仍然像以前那樣“不思上進”;只要他回到京城,就賴著不走了。

  一賴就是幾個月。

  至于涼州的事,他屁都不管。

  若非轟他,他根本就不回去。

  上一次,還是涼州官員搞不定涼州之事,寫信都寫到了宮中,而楊廣又見他把京城搞得烏煙瘴氣,才像趕瘟神一樣把他趕走。接著,他又去禍害慕容卑、東突厥了。

  在楊廣的心目中,楊集還是楊家那頭大紈绔,只不過他禍害對象的級別實在太高了,遠非別家紈绔能及。

  楊廣一直以為自己是完美的追求者,眼中容不少半顆沙子,可是和楊集一對比,差距立馬出來了。楊集給他的感覺就是“與罪惡不共戴天”,一旦覺得某樣東西不對勁,就去搞。

  搞了個烏煙瘴氣,跑了。

  他以前在外面闖了禍,一溜煙就往皇宮里頭躲,而且找的人始終是獨孤皇后,一見面就喊救命,英明一世的獨孤敏皇后偏偏就吃他這一套;哪怕他明明錯了,獨孤皇后始終只是樂呵呵的對對方的家長說“孩子嘛,哪有不頑皮的?孩子打架很正常。下回,讓你家孩子打回去便是。”

  話是這么說,但問題是,楊集有獨孤皇后護著,便是楊堅都不敢收拾他,誰敢讓自己的孩子打回去?

  所以最后每一次,都是楊堅在獨孤皇后施壓之下,以權謀私,可是楊堅又不好意思直接出面,于量他又向兒子們施壓,讓他的兒子去幫楊集擦屁股;久而久之,楊廣他們兄弟都習慣了。

  對這一點,楊廣幾兄弟羨慕慘了,想他們小時候,只要有人告狀,母親根本就不給他們辯解的機會,先狠狠的揍一頓再說,搞得他們兄弟寧可被外面的人打,也不愿回家告狀,因為他們知道母親揍得更疼。

  “據阿穎說,他們要回來了,按照信上的時間算,他們已經出發了。”蕭皇后看了楊廣一眼,問道:“二郎讓他們回來的?”

  “我沒有啊!”楊廣的笑容僵在了臉上,答道:“我沒有說過讓他們回來啊!”

  蕭皇后皺眉道:“阿穎信上說,他們知道遷都在即,便回來了。”

  “我根本就不打算讓他們回來!尤其是金剛奴,我實在怕了他。”楊廣看了看面色不對蕭皇后,解釋道:“不是我不歡迎他們,而是我知道金剛奴。這家伙就是一個禍根,一旦回來,準沒好事。我怕他將遷都大喜搞得烏煙瘴氣。”

  蕭皇后眸光閃了閃,忍笑道:“阿穎還說他們回來以后,就不打算去涼州了。”

  “不行!不行!不行!”楊廣臉都變了:“金剛奴闖禍的本來越來越大了,若他留下,那還得了哇?還是讓他繼續在涼州禍害別人好了。”

  “那我寫信讓他們回去好了!”蕭皇后想不到楊廣身為皇帝,也“怕”楊集;當然,她也知道這種“怕”,并不是單純的害怕,而是很復雜……

  “那倒不必。”楊廣的心情很復雜,既希望楊集回來、又不希望他回來。

  老實說,楊廣對楊集還是蠻頭疼的。他喜歡楊集腦海里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喜歡楊集搞事的本事,很想把楊集留在身邊出謀劃策,但同時,又被他闖禍的本事弄怕了。

  想法不是不好,而是太激進了,比如說他聽說自己要削弱關隴貴族在軍中的力量時,便出了一個十分煞氣騰騰的主意:那就是集中兩三百萬大軍去殺吐谷渾、突厥、或許高句麗。當要殺成功了,鼓勵對方投降,只要對方休兵,己方就止兵了;等到對方積蓄了足夠兵力,再慫恿對方反悔,然后去打攻堅戰,等雙方士兵死得差不多了,再讓對方投降、再讓對方集中兵力……

  如此往復的將軍隊拿去送死,關隴貴族掌控的軍隊死絕了、天下太平了,皆大歡喜。

  你聽聽,這是人干的事嗎?

  雖然他楊廣痛恨關隴貴族,恨不得將關隴貴族安插到軍中的子弟屠光,可是普通士兵又有什么錯?

  況且,人家關隴貴族也不是傻子,如此再三,人家看不出來?

  所以楊集這種兇殘、沒人性的辦法太要不得了、太不人道了、太沒有腦子了。

  光是一想,楊廣就感到毛骨悚然。

  治天下,哪能這么瞎搞?

  要是按照楊集這種辦法去搞關隴貴族,這天下非亂不可。所以吶,那小子雖然聰明、雖然會打仗,可到底還是嫩了點,根本就不懂政治是妥協。

  但是楊集各種稀奇古怪的想法,仿佛有魔力一般,讓他欲罷不能;要是他本人長期呆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絕對受不了那些想法的誘惑。

  所以,還是讓那小子繼續去禍害異族好了,等他成熟了、懂事了,再調入京城也不晚。

  想到這里,楊廣又說道:“他寫了什么,讓我看看。”

  “要不先吃好再看?”蕭皇后看了幾個回目,知道《三國演義》有一種魔力。她擔心丈夫看了,欲罷不能。

  “沒事,我想看他到底寫得如何。”

  “好吧!”蕭皇后想到楊廣的定力,將放心的起身,將那厚厚的手稿拿了過來,說道:“三國演義以一首詞開場。”

  “讀來聽聽!”在文學一道,楊廣對不學有術的楊集還是蠻佩服的,小時候只會寫那些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歪詩,除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蚊子咬;啪的一巴掌,不知死多少。”還有令他受罰的‘岸是綠’……

  可是后來如有神助一般,寫了許多讓人震驚的詩詞。

  在這方面,楊廣也服他。

  雖然不是自己所寫,但畢竟是自己開了一道新的大門,而且還是自己的弟弟寫,楊廣與有榮焉。

  蕭皇后伸出雪白如羊脂白玉手指,翻開紙張,螓首微垂,借著燈火誦讀起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蕭皇后的聲音珠圓玉潤,嬌軟、輕靈,竟是把豪邁雄渾的《臨江仙》讀出了另外一種韻味。

  楊廣將夾著的菜又放回了碗里,面帶笑意的說道:“美娘這般一讀,金剛奴如是聽到,也不知是何等心境?”

  蕭皇后輕笑道:“這首詞甚為豪邁、悲壯,有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獨,又有隱士對功名的淡泊、灑落。但是這詞就是有些老氣橫秋了一些。”

  楊廣道:“若是宦海沉浮的致仕官員所寫,不僅老氣橫秋,而且還是怨望于上。”

  蕭皇后:“一首詩而已,至于嗎?”

  楊廣見蕭皇后一副櫻桃檀口微張的模樣,心頭也有一抹火熱生出,笑了笑:“但這是仕途一帆風順、戰功赫赫的金剛奴所寫,那就是沒有把古往今來的英雄放在眼里……但不得不說,他的的確確有這個蔑視一切的資格。而且這種狂放,也符合做人作事的風格,若不輕狂,那還是金剛奴嗎?”

  這首詞如果是起落起落、失去權力的老臣寫,那么隱藏在慷慨雄渾、看破世情之下的,便是對皇帝對朝廷的怨恨。但楊集一出生就是王,而且又沒有受到丁點挫折。所以他寫這種詩詞,完全就是年少輕狂,跟他那張揚的個性十分吻合。

  “……”蕭皇后聞言無語。

  和著說,只要是金剛奴,哪怕是殺人放火、滿山放火都是對的,而別人,連點盞燈都不行?

  “我當然不會因為一首詩計較什么,這若是其他人寫,也不會計較。”楊廣似乎明白蕭皇后所想,笑著道:“詩人嘛,都這樣喜歡夸張。想當初,賀若弼當著阿耶的面寫反詩,結果又如何?他敢反嗎?不敢。連他一個大將軍都不敢,詩人又能做什么?敢做什么?所以不必大驚小怪。”

  “正好,可以讓這首詩刺激刺激那些墨守陳規、不思上進的老臣。”

  說著,楊廣便伸手接過書稿,擺在了自己的面前。

  這一看,就把飯都忘了吃,左手里的碗筷都忘了放。

  楊廣長期批閱奏疏和公文,提取文字信息的速度極快,不亞于后世的老書蟲。

  看到矯詔討董的時候,楊廣不禁想到尉遲迥傳檄造反,當初的楊堅,又何嘗不是書上的董卓?

  接著看下去,楊廣漫不經心的神色一掃而空,臉色倏爾凝重、倏爾疑惑、倏爾若有所思。

  每當他若有所得,又迅速翻閱下去。

  《三國志》對漢末英雄、梟雄的描寫僅僅只是一個單薄的歷史形象,而楊集寫的《三國演義》,則是添加了許多藝術加工,使每一個人都變有血有肉、躍然紙上。

  此外還有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孟德獻刀、青梅煮酒論英雄等等后世耳熟能詳、現在卻沒有的經典典故,充滿著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可讀性。

  楊廣一口氣讀完六回目“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不覺已至亥時,正要繼續往下翻閱,卻抓到了桌布,翻回來看了最下方,卻是可惡的“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下面呢?”楊廣忽然抬頭,目光熠熠地看向蕭皇后。

  蕭皇后搖了搖頭:“無了!”

  楊廣放下碗筷,甩了甩手,郁悶道:“怎么能這樣啊?怎么能無了呢?”

  “我哪知道?反正就這些。”蕭皇后無辜的看著楊廣,慫恿道:“我也挺郁悶的。這不上不下的,讓人難受得要命,要不,你派人去催催?”

  “咝!”楊廣站了起來,焦躁的踱了幾圈,向不知何時進來的楊安吩咐道:“傳令下去,派幾名精銳連夜去找衛王,他人可以晚一點到達大興,但是《三國演義》的稿子,必須給我送來。”

  “喏!”楊安想了想,他也不知圣人和皇后看的是啥,便順勢問道:“圣人,若是衛王也無了呢?”

  “那就讓衛王在馬車上寫。”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