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大隋主沉浮 > 第702章:王妃之憂
  回到中樞,楊集就是一個吃干飯的閑人;當朝會一結束,楊集就像放學的中學生一樣,迫不及待的走出千秋殿,頭也不回的往家趕,當他出了廣陽門(承天門),正打算登上馬車,卻聽到背后有人氣喘吁吁的叫喊:「大王、衛王,請留步。」

  楊集聞聲回頭,只見兩名殿中省小吏彎著腰、雙手扶膝,上氣不接下氣的大呼小叫:「大、大、大王,快跟我們們回宮,圣、圣人召見你。」

  這兩名小吏見到楊集停下腳步,終是松了一口氣。對于這位大王,他們著實是無奈之極。

  別人散了朝以后,恨不得多留片刻、恨不得長期逗留不走,以便于他們與各級上司交流感情,然而這位倒是好,一聽到圣人宣布散官以后,眨眼之間,就逃得無影無蹤。要不是他們追得快,只怕得要跑去衛王府找人了。

  楊集向老朱交待了一句,回身朝著兩名差點斷了氣的小吏走去,到了近前,問道:「圣人在何處?安仁殿嗎?」

  「大王,不是在安仁殿,而是百福殿!」一名小吏喘著氣,拱手道:「圣人和太子、議事堂諸相、十二衛大將軍都在。」

  聽說十二衛大將軍也在,再想到朝會上提到的倭國、軍府反腐反貪,楊集心中有數了,這說明接下來要商議事情與軍事有關。

  其實楊集通過楊廣啟用獨孤順為刑部尚書這件事,開始有些懷疑楊廣打算重新啟用關隴貴族、令其與士族斗爭,但是從今天早朝來看,楊廣打擊關隴貴族的思路沒變,只是比起以前,手段變得更加隱蔽、更加高明、更讓人欲罷不能了。他重用獨孤順的目的,并不是好心,實際是本著拉一派打一派的心思,對關隴三大派進行分化離間,促使獨孤派和元派相互猜忌、懷疑。

  照目前來看,楊廣重點打壓的對象,無疑是與皇族關系十分緊張的元派了。

  一路來到百福殿偏殿,見得楊昭、楊秀、蘇威、高颎、裴矩、蕭玚、長孫熾、李子權、楊達、周法尚、牛弘、段文振、宇文愷、楊玄感、楊恭仁、長孫晟、史祥、裴蘊、元壽、衛玄、李渾、來護兒、李仲文、于仲文、張瑾、辛世雄、荊元恒、崔弘昇、趙孝才、韓僧壽等等中樞文武重臣盡皆在座,而楊集的舅舅獨孤盛、屬下楊義臣、老部下陰世師也在。

  此外還有河間王楊弘之子、楊慶,楊弘已在年初作古,楊廣追封楊弘為郇王,并由楊慶承襲郇王的爵位。本來,楊慶此時應該在家為父守孝的,但是自古忠孝兩難全,楊集去年軍改結束以后,便離開豳州軍,前去涼州部署遠征吐谷渾的戰役了,他所空出來的豳州軍大將軍被楊廣給了楊慶。

  即將開啟北巡大幕,豳州軍也是隨行大軍之一,楊慶作為豳州軍大將軍,自然不敢大意,他征得楊廣和宗正寺的同意,便讓弟弟和兒子盡孝,自己則是回來盡忠。

  楊集上前與楊廣見禮,而后又一一施禮,之后在蘇威之前落座,對面則是楊昭。

  如楊集所料,楊廣召重臣于此議事,主要是為了軍事。

  皇權的根基在于軍權,要是軍權旁落,皇帝要么淪為大臣所操縱的傀儡,要么被取而代之,而像楊廣這樣的「皇二代」,與「皇三代、皇四代、皇五代」完全不同,他們不但目睹自己的父輩于絕境之中奮起抗爭、直至坐擁錦繡河山,而且深深地參與其中、跟著父輩一步一步的披荊斬棘、突出重圍;所以「皇二代」往往都比長在安逸環境中的后代英明無數倍,同時也更明白軍權對于皇帝的重要性。

  經過「七十萬」京兵的大整改、北方軍府的摸底調查,楊廣對于大隋軍隊的腐敗、對于關隴貴族對軍隊的掌控力,感到觸目驚心、寢食難安。

  此時見到跑得賊快的楊集又回來了,楊廣便環顧一周,說道:「人都到齊了,我有件事要說一說。」

  停頓了一下,楊廣目光望著楊集,直接向他問道:「衛王,你對涼州軍整改得十分徹底、十分成功,不知你對府兵和募兵有何看法?簡而言之,你認為孰優孰劣?」

  此言一出,李渾、李仲文、于仲文、張瑾、辛世雄、荊元恒、趙孝才等關隴派將領頓時臉色大變。如果說京兵是關隴貴族長在大地上的枝繁葉茂的樹干,那么遍布天下七百多個驃騎將軍府則是關隴貴族的根基;皇帝現在這般詢問衛王,難道是整改京兵之后,打算朝府兵動刀了?

  其他人派系官員聽了,心頭更是大為緊張,他們也知道貴族和軍府的關系。如果皇帝決定對府兵整改,于他們的派系利益而言,誠然是件天大的好事,可是上府驃騎將軍府有兵一千五、中府一千、下府八百,按照平均一府千人算的話,七百多個驃騎將軍府就是七十多萬名士兵,皇帝一旦下定決定整改,本就十分微妙的大隋天下,極可能發生內戰。

  剎那之間,百福殿偏殿鴉雀無聲,無論是哪個派別的人,都神情嚴肅、眉頭深鎖的看著楊集,生怕這個好戰分子、皇帝之刃為了順應皇帝之意,不負責任的將府兵貶得一文不值;他要是這么說了,皇帝猶豫不絕的心,恐怕一下子就會堅定下來。

  若是這般,麻煩可就大了。

  楊集也知道府兵牽涉太大,除了關隴貴族之外,其他派系的世家門閥、達官貴人也和一些驃騎將軍府有著利益糾葛,他并沒有貿然給出楊廣一個明確答案,而是反問道:「圣人打算把募兵制推廣全軍?」

  楊廣坐在上首,將眾人的神情看在眼里,微笑著答道:「我就是想做到心中有數,于是問一問;并不是說立刻就廢除府兵、廣推募兵。你有什么想法,但說無妨!」

  「從我當這么多年的將軍來看,我認學府兵制和募兵制各有優劣,誰都沒有絕對優勢、誰都沒有絕對的劣勢。」楊集沉吟半晌,沉聲道:「府兵制的優勢在于驃騎將軍府府兵平時為民、戰時為兵,農閑無戰則集中訓練;在這個制度之下,關鍵時刻甚至可以做到全民皆兵,給朝廷節省了難以想象的軍費;而各個驃騎將軍府的府兵雖然需要自行籌措服、被、資、物、弓箭、鞍轡、器仗和干糧,但他們全家都不用繳納賦稅、不用股徭役,戰后還得到豐厚的獎勵和撫恤,因此府兵士兵為了博取功勛、財物,平時訓練異常賣力,一聽有戰爭發生,個個士氣高昂、聞戰則喜。

  「但是它的缺點也很明顯:一是府兵長期番上、戍邊,使農耕遭到一定程度上的耽擱、嚴重影響了軍人家族的收入,而數量龐大的府兵不用繳納賦稅,也影響了朝廷的收入。二是府兵多數時間是務農的百姓,訓練時間和強度都不夠,使他們個人戰力、協同作戰能力無法保障。三是府兵的主要是宿衛京師,出征并非是主要任務,所以作戰之時仍然以募集而來主戰之軍、邊軍、郡兵為主,所以府兵在我大隋軍隊之中的地位十分尷尬,有的地方的府兵甚至幾代人都沒有打過一仗,其有無必要存在,就值得商榷了。四是很多地方的驃騎將軍府兵額長期不足,軍府的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卻本著山高皇帝遠的僥幸之心,虛報數目,以此騙取朝廷的賦稅。」

  楊集所說這些內容是客觀存在、無法回避的事實,便是關隴系將官也無法反駁,不過他們聽到楊集分析到位,沒有刻意否定府兵,倒也沒有心急火燎的跳出來反對。

  楊廣亦是情不自禁的點了點頭,目光望著楊集,問道:「府兵制的優劣,分析得十分到位;那么募兵制的優劣又是什么?」

  楊集說道:「募兵制的優勢是士兵可以一年四季服役、一年四季都在訓練,使戰力得到提升、得到保證,缺點是朝廷為了維護龐大的軍隊數目,軍費也將大幅攀升。就以涼州為例,以涼州當前產出的糧食、收來的賦稅,供養六七萬名常備募兵

  已是極限,若是趕出這個數目,涼州的經濟體系一定崩潰。」

  「等一等!」楊廣揮手打斷了楊集,皺眉道:「涼州的常備兵力少說也有十五六萬人,你這些年又是怎么養的?而涼州那什么經、經濟體系怎么就沒有崩潰呢?這又做何解釋?」

  「涼州經濟體系之所以沒有被龐大的軍隊拖垮,一是朝廷長期支持錢糧、武器裝備;二是涼州軍這些年一直以戰養戰、一直掠奪異族的財富。兩相結合,便構成了士兵的俸祿、軍餉、日常開支,而傷亡士兵的撫恤也是源于這兩大板塊。涼州軍要是沒有這兩大收益,單憑涼州自身的賦稅和收益,根本養不了那么多軍隊,若是強行為之,那就是窮兵黷武、自取滅亡。」楊集看著楊廣,繼續說道:「大隋常備的京兵、驍果軍士兵就有三十多萬人,如果加上各州邊軍、郡兵,常備兵力少說也有五六十萬,要是再把七十多萬名府兵改成常備軍,總兵力就有一百三十萬左右。朝廷要是供養這么多士兵,那么大隋國庫不出十年時間,就被數目龐大的軍隊耗盡。」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上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而軍制便是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大隋王朝沒有后世的經濟基礎,根本就無法在全軍推廣募兵制,若是強行為之,一定跟先軍政策的老蘇一樣,落得貧困潦倒、自取滅亡的下場。

  所以在楊集看來,不管是府兵制也好、還是募兵制也罷,沒有更好、只有更合適;而對于當前的大隋王朝來說,現行的府、募并行的軍事政策,就是最好、最合適的軍事政策。

  更何況以現行的軍事體制,大隋王朝就打得天下無敵手,成為人見人怕、四海臣服的天下霸主;軍事實力之強、兵鋒之盛,便是大隋四周所有異族疊加起來,也是略有不如。

  既然如此,又何必傻乎乎的過度追求那些虛幻的東西?

  聽了楊集這番話,楊廣陷入深深的沉思。

  府兵萌牙于北魏,草創于西魏時期的宇文泰,西魏府兵主要是把鮮卑兵、關隴地區軍戶、關隴豪右所領的子弟兵和奴隸納入軍事系統之內;在戶籍編制上,府兵全家都是軍籍、不編入民籍,他們一律歸軍隊管理,官府管不了他們,從而構成了一個不受政府管理的軍事體系,這便是俗稱的軍戶。

  軍戶不用繳納賦稅、不用服勞役,平時半月訓練半月宿衛,戰時再出征。到了宇文護當政時期,他把府兵征召對象擴大到九等民記中的上等民,后又擴大至下下等民戶,由于府兵可以免除賦稅、奴隸從軍也能免奴籍,故而北周青壯紛紛***,從而便北周府兵此直線上升,至消亡北齊之時,北周的府兵士兵已有五十多萬人。所以說府兵制的確立,不僅讓勢弱的宇文泰避免了「身死道消」的下場,還壯大了西魏、北周、隋朝的軍力和國力,此消彼長之下,周亡齊、隋亡陳就成了必然之事。

  但是宇文泰投靠元修時,高歡不僅是一個十分厲害的梟雄,而且還擁有壓倒宇文泰的軍事力量,同為梟雄的宇文泰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與之抗衡,當西魏的鮮卑力量被東魏消耗殆盡,宇文泰不得不啟用漢人豪族勢力,慢慢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二十四開府便應勢而生,最終形成勢大難制、皇帝輪流坐的關隴貴族集團。

  多年戰亂下來,關隴貴族成了最大贏家,牢牢了占據天下六七成權力、財富、軍力,而各地驃騎將軍府,更是成他們代代相傳的「私人之軍」。

  所以楊廣想要整改府兵的目的一是本著兵在精不在多的理念,希望通過裁撤一些驃騎將軍府、解放出更多人口來發展經濟;二是消弱、甚至掐斷關隴貴族把持天下的根基,一旦兵權盡歸中樞,關隴貴族各大世家門閥便是擁有再多的財力、物力,也無法向以往那樣左右朝堂、廢立君王、改朝換代。然而即便是英明神武的楊堅也

  是因為關隴貴族的支持才得以代周立隋、坐擁天下,后來更為了消滅南陳、打敗突厥汗國,不得不對關隴貴族采用步步退讓、步步妥協的政策,等到這兩大戰略完成以后,關隴貴族較之以往,何止強大了數倍?

  再加上楊堅當時已經年邁體衰,一切以平穩過度為重,故而想收權而不可得,只好把打壓關隴貴族、削弱世家門閥的歷史任務交給了「隋二世」楊廣。

  而楊廣如今通過仁壽宮政變、平定楊諒叛亂、京兵整改等等大事件,成功的削弱了關隴貴族一部分力量,再加上中樞有新京兵和十萬驍果,地方有四大親王和十大刺史坐鎮,他便覺得廢黜府兵、改以募兵制的時機已經成熟。

  可是楊集的話卻如當頭棒喝一般,令楊廣明白全軍皆募兵的設想,實不可取。

  一時間,百福殿又陷入了安靜。

  楊集見楊廣默不作聲,也沒有說話的心思了,他分析至此,其實已經完成任務了,此刻的他,已經不用、不必再說什么。

  因為自有他人機會發難。

  面對這么一個削弱關隴貴族的大好時機,楊集不信高颎、蘇威、裴矩、蕭玚、李子權等人杰會就此放過。

  至于他,呵呵,最好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