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大唐之最強皇太孫 > 第470章 藩屬國的義務

  “兩位使臣請起,既然已經是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我們依然還是一家人,現在請你們二人聽令,馬上寫一封信,讓你們所在軍隊的將軍過來,本王要分配戰斗任務,你們也要執行我大唐藩屬國的義務。”
聽完了李象的話之后,兩人也是跪下磕頭,他們也知道這一次是不可能離開了,李象并沒有讓他們離開的意思,你們兩個既然敢進入大唐的軍營,那就應該做好了這個準備才行。
兩人來之前的時候,曾經有手下說過,萬一要是李象把他們給扣住了的話,那么軍隊該何去何從呢?所以不希望兩人進入大唐軍隊,但兩人還是覺得不太可能,所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李象怎么可能會對他們動手呢?大唐那可是天朝,那可是最講規矩的天朝。
可沒想到他們就在這個方面翻車了,李象并沒有那么講規矩,而是上來給你們講了講他的規矩,作為大唐的藩屬國,并不僅僅是簽署一份協議而已,在戰爭時期你們要隨同大唐軍隊作戰,現在是你們自己把軍隊拉過來的,所以李象把他們當炮灰那也是正常的事。
“高大人為什么要拉住我?即便我們兩人死在這里,也不能夠讓我國軍隊成為李象的炮灰。”
在另外一個帳篷里,兩位大人已經寫完了信,此刻李坦的心里有些不舒服。
“我知道李大人有為國捐軀的想法,我也不是那怕死的人,但是李大人想過沒有,我們兩人如果要是死在這里,對整個國家有什么好處嗎?大唐軍隊的戰斗力你不是不知道,一旦要是給了他借口的話,他很有可能會從北往南,一馬平川的殺過去,我們兩個國家瞬間就會陷入戰火當中,只有區區幾萬士兵能是大唐的對手嗎?”
高大人的話字字誅心,作為一個小國,不管他們如何算計,只能是在大國的夾縫當中求生存,或許以后連夾縫當中也不可能了,大唐軍隊已然是到了他們的北面,等到高句麗被滅國之后,他們就得數著日子過日子了。
“可現在這算怎么回事兒,他已經是下達命令了,讓貴國兩國的六萬名士兵作為第一批攻城的軍隊,如果要是這么打的話,我們這六萬士兵還能活下來多少?”
李大人非常痛心的說道,這兩個國家國小民弱,人口也不是很多,這六萬名士兵已經占到一個很大的比例了,如果這六萬多人都死在戰場上,李象只需要派遣兩三萬的軍隊,就能夠把這兩國捏在手里了。
“當殿下說出藩屬國的義務的時候,你我二人已然是輸了,當時如果我們反抗,那么兩國之間的協議作廢,我們避免不了滅亡,現在這六萬人或許是滅亡了,但至少我們的國家能夠存下來,接下來就看那位殿下是怎么想的,以后我們肯定是沒有自由的,但如果能夠保留這條命也是好的。”
高大人看得非常清楚,李象用的是一個陽某,不管你如何回答,都必須得有一定的損失才行,只不過是損失大小的分別,現在用著六萬人的命來換取兩國的延續,算起來還是非常劃算的。
而且在這位高大人看來,六萬人卻攻擊高句麗的都城,并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死在這里,但如果要是和大唐軍隊為敵的話,按照高句麗的傷亡標準,這六萬人很有可能一多半都活不下來,到時候我們的損失會更大,即便是大唐軍隊撤退了,沒有了國內的這些青壯年之后,那還算是一個國家嗎?
高麗國京城
蓋淵蘇文頹廢的站在城墻上,他以為自己的計策能夠為高句麗續命,有了這兩國的幫助,至少高句麗還能夠延續下去,即便是幫著這兩國防守北方的邊境線,那也算是還有一點用處,李象怎么著也得給這兩國一點面子。
可沒想到這才過去兩個時辰,兩國軍隊已經是從南面開始合圍高句麗都城了,這可是蓋淵蘇文所沒有想到的,在他的腦海里你們這些人不是來幫忙的嗎?合著你們是來幫大唐的忙的?
“還沒有信送進來嗎?”
蓋淵蘇文有些焦急的說道,他以為這是兩國的一個計策,但如果要是計策的話,你們就應該送來一些書信才對,可到目前為止什么都沒有看到,這根本就不是書信的事兒,很明顯兩國臨陣倒戈了。
“丞相大人……”
手下的人也都已經欲哭無淚了,很多人呆坐在城墻上,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何方,尤其是城外那么多軍隊的時候,周圍一圈兒都擺滿了大唐的弩炮,這種東西他們在戰場上見過,只需要兩輪齊射,高句麗的城墻就要被打爛了。
“真是天要亡我呀,大王說的對,我不應該那么自負,還想著依靠這兩國的影響力,守住高句麗的都城,等待大王回來,現在看來是我太天真了,命令下面的人開城門吧,我們一起去迎接大唐的軍隊,沒有必要打下去了……”
蓋淵蘇文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剩下的人都松了一口氣,就害怕這個家伙說抵抗到底,一旦要是抵抗到底的話,那咱們這些人還有幾個活著的呢。
城墻的外面十幾萬軍隊虎視眈眈的,只要是他們的將軍下令開炮,那么高句麗的都城瞬間就會變成一座廢墟,整個城內的軍隊和老百姓都得死一大片。
城墻的里面各處都是黑煙,自從大唐軍隊開始包圍以來,整個城市已經亂了,很多人覺得怎么著也是個死,所以就開始了打家劫舍,為了掩蓋他們自己的錯誤搶完一家收一家。
剛開始的時候還能夠鎮壓一下,可后來連官軍也加入了這種搶劫,遭殃的只能是高句麗的老百姓,在這種情況下,你如何能夠指望守住這座城呢?等到戰況打的激烈的時候,沒準城內的老百姓會幫著大唐軍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