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登基吧!大王! > 第258章難民潮
  蒙古騎兵沖進鎮子,對百姓進行屠殺,村里的男女老少紛紛被彎刀砍倒,鎮子鮮血橫流,尸體遍地,慘不忍睹。

  不多時,鎮子內的活人被殺光,為首的蒙軍百夫長,殘忍道:“燒了這里,再去下一處。”

  蒙古騎兵奔出鎮子,身后升騰起滾滾濃煙,騎兵疾馳著繼續向東,屠戮中原百姓,禁止百姓進行生產。

  對于蒙軍的襲擾,金國朝廷則完全沒有應對方案。

  時間到三月初,蒙軍在豫東平原的襲擾,使得百姓無法安心耕種,田地肯定要歉收。

  中原百姓的手里沒什么存糧,都等著田里的麥子成熟,可蒙古騎兵不讓他們生產,幾乎所有的人都面臨絕境。

  在這種情況下豫東各縣的百姓,擔心被蒙軍騎兵屠村,害怕發生饑荒,便開始了求生大逃亡。

  一時間,官道上推著獨輪車,挑著擔子的百姓,扶老攜幼,蔽道而行,數以萬計的百姓,背井離鄉,尋找生路。

  百姓逃跑的方向,主要有三個,一是開封。

  這里是金國的都城,百姓認為逃到開封,金國皇帝在城內,總不會完全不管他們的死活。

  另一個方向便是徐州,不過逃去的百姓不是很多。

  現在蒙軍縱橫中原,四處燒殺搶掠,百姓也能感覺到,金國已經無法保護他們,所以絕大多數百姓,都在往南宋方向逃亡。

  趙泰的地盤正處于難民前往南宋的必經之路上,所以短短半個月,涌進藩鎮的難民就達十萬人之眾。

  宿州靈璧縣,這里靠近沒有被戰爭破壞的泗州,又地處睢水河畔,便成了忠義軍節度使,賑濟百姓的主要地點。

  此時,在靈璧縣城外,睢水河兩邊的曠野上,布滿了一望無際的帳篷,綿延十余里,足有一萬頂帳篷,聚集著十萬難民。

  趙泰回到睢寧后,還沒來得及喘口氣,便又跑來靈璧賑濟難民,他手下的人馬也被拉過來,修建難民營,維持著秩序。

  趙泰騎馬駐立在遠處,看著一頂頂大帳,注視著里面穿行的難民,內心十分憂郁。

  王文統道:“相公,蒙古人派遣騎兵,劫掠豫東州縣。現在豫東的百姓無法生產,紛紛逃難,開封城沒了百姓提供糧食和物資,恐怕堅持不了多久了。”

  趙泰微微頷首,“百姓一走,開封孤城一座,肯定是無法堅守的。若是蒙古人占據開封,必定南下,屆時我們也危險了。”

  王文統神情嚴肅道:“相公,時間緊急,我們應該盡快奪取山東啊。”

  趙泰沉聲道:“奪取山東的時機,還不成熟,不過確實要提前做好準備了。”

  這時趙泰的思緒,被難民營地內的嘈雜聲,拉了回來,他忽然問道,“糧食夠嗎?”

  現在趙泰想要為奪取山東做準備,可是十多萬難民,一下子涌入他的地盤,便讓他不得不先處理難民的問題。

  趙泰知道自己的情況并不富裕,十多萬難民每日消耗驚人,讓他擔心藩府可能撐不下去。

  王文統道:“回稟相公,現在卑職只是施粥,保證不餓死人,勉強維持難民的生存。不過即便如此,糧食消耗也十分驚人。這次難民來勢洶洶,且人數眾多,卑職以為藩府肯定負擔不起,必須將難民盡快疏散,或者找來一筆救濟糧。”

  趙泰沉吟道:“這次宿州百姓被蒙軍屠戮,讓我們損失了不少人口。我的意思是希望能夠將這批難民盡量留下來,安置在本官治下的州縣。”

  王文統立時搖頭,“相公,去歲入冬,蒙古攻入中原之后,我們便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睢寧的工坊停工三個月,藩府整個冬季都沒有進項。現在藩府的財政只能勉強維持自身運轉,根本無力安置十余萬難民。”

  趙泰捋了捋胡須,瞇眼想了一陣,“這些難民原本是想逃往南宋,現在本官幫助南宋擋住,這錢得南宋出。”

  “南宋那邊會愿意出錢嗎?”王文統有些驚訝,趙相公這是把南宋當成大冤種了。

  趙泰沉聲道:“先生替我寫封書信,如實訴說這里的情況,先找南宋要一要,他們不給,那我就只能放難民去南宋了!”

  這時,趙泰與王文統正交談,一隊騎兵疾馳過來,常玉翻身下馬,抱拳稟報,“相公,宿州人李喜柱到了。”

  “哦?”趙泰聞語,面露欣喜之色,“他人呢?把他帶過來。”

  “人剛到靈璧縣,卑職這就把他領過來。”常玉連忙行禮。

  趙泰回到睢寧不久,便令人張貼招賢令,開出優厚的條件,去招募人才,并讓王文統替他寫信,邀請王賓、李喜柱等本地名人,前來為他效力。

  這次蒙古人攻入宿州,州城和各縣都被攻破,李喜柱卻守住了家族的土堡,讓趙泰對此人頗感興趣。

  這段時間,趙泰對自己麾下軍隊的編制,進行了調整。

  趙泰規定以十人為一隊,設立隊正一人,以百人為一都,設都頭一人,以五百人為一部,設正將一人,以三千人為一營,設統領一人,以一萬人為一軍,設統制一人,以三萬人為一鎮,設都統制一人。

  為了便于今后擴軍,每個正職,都設有至少兩個副職。

  現在忠義鎮,正好三萬人馬,趙泰作為節度使,自領是全軍統帥,剩下屬下中除了陳忠是統制外,另外兩個統制則暫時空缺,十個營統領,也有五個空缺。

  因此,趙泰很缺軍事方面的人才,在聽了王文統的介紹后,趙泰便想把這個李喜柱收編。

  不多時,李喜柱被帶到趙泰面前,他單膝下跪,行禮道:“草民李喜柱,拜見相公。”

  趙泰打量他一眼,三十多歲,身體健碩,心下歡喜,于是笑道:“李壯士請起。本官聽人說,你帶族人擊退了蒙軍的進攻,可有此事?”

  李喜柱沉聲道:“回稟相公,這只是僥幸罷了。”

  趙泰捋了捋胡須,又問道:“蒙古入寇前,本官曾經下令,各州縣堅壁清野,讓百姓入城躲避,你為何沒有進城,而是待在家族土堡內?”

  李喜柱道:“因為小亂逼城,大亂逼鄉。草民以為現今乃是大亂,逼于鄉間,更為安全。”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