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帝國時代造反實錄 > 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夫之
  石船山,位于衡陽城南二十里外。因為山形如同一艘倒扣的小船,所以得名。

  從山腳上沿著山路往上走上兩三里山路,拐過一片茂密的竹林,就能看到一片房屋坐落在半山腰。

  這些房屋全部都是非常簡陋的木頭和茅草泥巴建成的茅屋,被竹子扎成的籬笆圍了一圈,就變成了一座小院。

  這里就是王夫之隱居的地方。

  王夫之少年成名,年輕的時候才名就傳遍了天下。

  彼時的他神采飛揚,躊躇滿志,滿心想做出一番事業,贏的生前身后名。

  只可惜當時的大明已經風雨飄揚,搖搖欲墜,王夫之再有才華,也不過是一介書生,根本無力回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明將士傾頹,滿清鐵蹄踐踏中原,百姓流離失所,山河破碎。

  崇禎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張獻忠的大西軍攻克衡州。

  張獻忠的部將艾能奇招納地方賢才,知道了王夫之的才名后,為了讓王夫之給張獻忠效力,所以將王夫之的父親抓起來當人質。

  但是王夫之根本看不上張獻忠這種草莽屠夫,所以用刀刺傷自己的臉和手腕,滿臉鮮血去見艾能奇,說自己有傷在身不能效力。

  艾能奇一看這位是個狠人,也不能強迫,只好將他父親釋放。

  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自掛煤山的消息傳到后,王夫之很是悲憤,作《悲憤詩》一百韻紀念。

  順治三年,也就是1646年,隆武帝在汀州被清兵所殺,王夫之又很悲憤,續寫《悲憤詩》一百韻紀念。

  順治四年,清軍攻克衡陽,王夫之的父親,叔叔,叔母以及二哥全都死在了戰亂之中。

  臨死之前,王夫之的父親王朝聘叮囑王夫之一定要抗清到底。

  這讓王夫之非常的憤怒和痛心,所以義無反顧地投入了抗清的大業當中。

  但是他一個文人,再有才華,想要在這亂世之中做事就必須去依附于那些實力派。

  在此后的二三十年當中,他在天下各地來回奔波。

  前后投奔了弘光朝,隆武帝,甚至還曾經將希望寄托在大西軍將領李定國身上,但是隨著這些人的失敗,他也逐漸變得心灰意冷起來。

  康熙元年,也就是1662年,聽到了永歷皇帝以及李定國等人的死訊后,他心如刀絞,徹底的失望,又續寫了《悲憤詩》一百韻以做紀念。

  從此以后,他就隱居在這石船山,閉門不出,專心的著書立說,整理自己前半生之所得,編撰成冊。

  康熙數次派人征召他入朝,他都是堅決拒絕。

  吳三桂占領湖南,在衡陽稱帝的時候,也曾征召過他。但是他對于吳三桂這種降而復叛之人根本沒有好感,所以也堅決拒絕了。

  此時的王夫之已經六十歲了。

  若是按照原來的軌跡,他還有十二載春秋可度。

  小院里面,一個留著發髻,發髻上插著竹子削成的簪子,身穿青色直綴,頭發稀疏灰白,但是腰板卻挺的筆直的老人正手捧一卷薄冊坐在竹子編制的椅子上認真閱讀,神情時而激動,時而蹙眉,時而沉思,看到精彩之處還會動情的擊節叫好。

  這個人就是王夫之。

  坐在他對面的是一個同樣留著發髻,身穿直綴的中年男人。

  這個人叫做唐端笏,是王夫之中年時期收的學生,已經跟隨了將近二十年,是他最信任最親近的學生。

  唐端笏佩服老師的才學,又敬重于他的氣節和人品,所以一直侍奉在王夫之身前,一直到他離世。

  他看著自己的老師不斷變換的表情,終于忍不住出聲道:“老師,這本冊子文字粗陋,內容簡略,而且其中頗有臆想之論,您為何看的這般投入?”

  王夫之聞言將目光從眼前的冊子上移開,看向自己的學生。

  那本冊子的封面也因此顯露出來,露出了《蕩寇集》三個大字。

  “你說其粗陋,充滿臆想之論,但是在我看來,這冊子之中卻是字字珠璣。”

  王夫之的神情很認真鄭重,這讓唐端笏心中很是驚訝。

  唐端笏急忙站起來拱手道:“學生粗鄙,還請老師賜教。”

  王夫之擺擺手讓他坐下,看著遠處衡陽城的方向,忽然長長舒了一口氣。

  “須行,其實你說的倒也不錯。這本冊子從行文造句的確有些簡陋粗鄙,甚至過于直白。其內容也貌似臆想天真,但是這都是表象。我從中看到的卻是著書者匡扶天下在的壯志和決心。”

  唐端笏仔細聽著,又聽王夫之繼續說道:

  ”從甲申之變后,至今近四十年,從弘光朝到永歷朝,甚至到吳三桂的偽周,你何時見過他們如沈墨這般著書立說,將其主張宣揚天下的?“

  唐端笏也是飽學之士,想了想搖頭道:”的確不曾聽說。“

  王夫之又道:”看一個人,觀其行,察其言,就能知道這個人的品行志向。雖然我并未見過沈墨其人,但是這本冊子之中的言論就是他的言,從中可知其志向宏大。而且我聽說沈墨這個人雖然年紀尚輕,但是個人的品行卻非常的高潔,不尚奢侈,不貪財,不沉迷女色,平日里都是粗茶淡飯,對待下人很是和氣,就算是對那些世人鄙夷的妓家也多有善待,甚至還允許她們擔任女官。這樣的人難道不知道敬佩嗎?“

  唐端笏想了想質疑道:”老師,王莽謙恭未篡時。沈墨雖然現在看來品行出眾,但是隨著他占據的地盤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難保不會如同歷史上那些梟雄一般變得驕奢淫逸起來?老師為何對他如此贊賞?“

  王夫之教學生,并不會隨便擺出老師的威嚴來,反而會鼓勵學生不斷質疑。

  所以對于唐端笏的話他并不生氣,反而道:”驕奢淫逸這是人的本性,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如同圣人一樣。就是孔圣人自己也不是完美的。朱夫子那套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法根本就是違背人性的。“

  ”沈墨肯定不是天生的圣人,也跟你我一樣都有七情六欲。但是他懂得克制,懂得約束,這就是他最可貴的地方。況且,他年紀輕輕就能做到這種地步,這在別人身上是很難看到的。

  我聽說湘東有個叫做朱承平的才占據了一府四縣之地就妄自尊大自稱楚王,結果很快就落了個兵敗身亡的下場。但是反觀沈墨,如今占據三府兩州,整個湘南都在其手中,卻依然沒有稱王稱帝。換做是你,你能如此自持嗎?“

  唐端笏想了想道:”老師,學生自問是做不到的。沈墨從東安縣起家,一路攻城掠地,短短一年時間就占據了整個湘南,先后擊敗李光地,劉光耀乃至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龍,真的可以稱得上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樣的戰績,換做是我,可能都會生出直接揮師北上,直取北京城的狂念來。但是沈墨卻能依然保持冷靜,就憑這一點我是跟佩服他的。“

  王夫之點頭,露出了欣慰的神色。

  ”說的很好。我們這些讀書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說得多,做得少。而且在別人做事的時候總喜歡吹毛求疵,品頭論足,總覺得換成自己一定可以做的更好。但是如果真的讓換做是你,能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達成沈墨如今的成就嗎?“

  唐端笏很老實的搖頭道:”我肯定是做不到的。別說攻占衡陽了,就是一座小小的東安縣城我都打不下來。“

  王夫之笑道:”你倒是頗有自知之明。天下之事,知易行難。所謂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我們這些讀書人往往是心比天高,自視甚高,但是要想有所建樹,還是要依附于沈墨這樣的英雄人物的。“

  唐端笏很驚訝,自己的老師竟然用英雄來形容沈墨,可見在老師的心目中對沈墨是非常看重的。

  ”老師,聽你的意思,你是想下山投效沈墨?“

  唐端笏有點不確定地問道。

  王夫之看重手中的冊子,點頭道:”老夫的確是生出了這個心思。將近二十年了,從永歷陛下在緬甸駕崩之后,我本來已經失去了信心,覺得這天下已經徹底要滅亡了。這錦繡河山徹底淪落在了蠻夷手中。“

  ”但是沈墨的出現卻讓我這垂垂老朽之人心中又蠢蠢欲動起來,生出了一番輔佐他做一番事業的心思。“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昔日洪武皇帝提出了這八個字,最終將蒙元朝廷驅逐到了大漠,建立了大明江山。如今沈墨又再次以這八個字作為他的志向,這不就是我輩之人畢生追求的事情嗎?這種偉業難道不比我整日枯坐山中沉溺于卷牘之中更有意義?“

  王夫之這番話讓唐端笏再次對老師肅然起敬。

  但是他還是沒有忍住道:”老師,兩年前,吳三桂攻占衡陽,建立偽周,自立為帝,想要借助您的賢名來為他上勸進表,您當時斷然拒絕了。論實力還是威望,昔日的吳三桂怎么都比今日的沈墨更勝一籌,您為何不選擇輔佐吳三桂,卻傾心沈墨呢?“

  王夫之聞言冷哼一聲,目光嚴厲地看著唐端笏道:”須行,你用吳三桂這種無君無父,叛國弒君的亂臣賊子,反復小人跟相提并論,這是對沈墨的極大羞辱。若再有這種愚蠢之言,我就將你逐出門墻。“

  看著老師嚴厲的神色,唐端笏知道自己說錯話了,急忙躬身道歉道:”老師勿怪,學生一時失言,并無羞辱沈總鎮之意,還請老師息怒。“

  王夫之也知道自己這個學生平時有口無心,心中有什么疑惑往往就說出來了,所以也并沒有真的見怪他。

  ”罷了,以后莫要再犯就是。“

  看著老師不怪罪自己,唐端笏松了一口氣。

  沒想到沈墨在老師的心目中竟然有這么高的地位,這是他生平僅見。

  就連昔日的晉王李定國派人相召的時候,老師都沒有立刻答應。

  雖然這其中有顧忌野心勃勃的孫可望把持朝政的原因,但是也不難看出老師對于李定國并沒有真正的看重。

  ”老師,如今沈墨既然占據了衡陽,以老師的賢名,他應該會知道老師就在此處隱居,。若是他真的禮賢下士,應該要來主動拜訪老師才對。老師又何必主動前去,免得讓人家小覷了咱們。“

  雖然老師很看重沈墨,但是唐端笏對于王夫之這種主動送上門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在他看來,就算不三顧茅廬,也要沈墨親自拜訪才行。

  時間原因,下面內容先更后改,見諒。

  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

  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

  其削也,內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

  由是觀之,安危之統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