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寒門母子 > 第九百八十四章 果真大水浩洋
  話說沒誰愿意一大清早就找不痛快,除非沒睡醒有起床氣。

  這位御史就是一肚子的起床氣,天這么冷,雪這么大,還要起這么早摸黑上朝,可惜他的氣沒能撒出去。

  可就巧了,需要上早朝的,幾乎個個都有起床氣,除了時辰太早、睡得太少之外,關鍵是各地災情集中爆發,皇帝對他們大發其火。

  又不是他們鬧的天災,為何要挨罵?不就有人安慰皇帝兩句“瑞雪兆豐年”、“水大財自來”嘛,至于被皇帝海噴?

  誰想一大早開會,先被罵個狗血淋頭呢?

  皇帝起床氣比誰都大,別看他根本就沒上床。

  連夜批閱奏折、與臣子商量對策,由南往北,沒有一個好消息。

  原本戶部尚書劉聚一直在御書房陪著,可這位老臣的臉拉得比皇帝還長,再加上年事已高,熬到后半夜眼看著臉上就沒了血色,只好讓其去偏殿休息。

  獨自一人的皇帝更是心躁得很:“星晝見,果真大水浩洋!”

  當初太史丞曾說,按照他師父留下的手札記載:星晝見,臣有奸心,上不明,臣下從橫,大水浩洋。

  皇帝尚還揣測究竟是說臣禍如大水浩洋,還是說會有大規模水災發生,如今倒是應在水災上。

  可不論應在何處,都說明“上不明”,皇帝能不氣嘛!

  自古遇到天災,歷代皇帝的通用手段有兩條:一、祭天;二、下罪己詔及大赦天下;在這兩條之后,才是賑災措施。

  歷代帝王如此作為,自然是出于“迷信”——因為百姓認為,天災絕對是來自上天的懲罰,作為“天子”,就應該求求上天:天老爹,有啥錯都是我這當皇帝的錯,您消消氣,別遷怒百姓。

  至于罪己詔和大赦天下,相當于皇帝說:天老爹,甭管我施政有啥不對的,我現在都承認錯誤,并且想辦法改正錯誤,您可別生氣了。

  當然,這也有助于歷代皇帝去向百姓傳達和強化的思想:君權神授。

  不過,單從皇帝自身角度來講,這么做最大的好處就是擺出“替民請命”的姿態,邀買天下人心。

  可是,這兩件事,沒有一件是皇帝想干的!

  這不是不干正事兒嘛!

  平日就該防災,災情出現就該抗災,災后就該賑災,這才是正經事;領著一群大臣拜天祭地有何用?

  要是給老天爺磕幾個頭就能讓災難遠避,那為何天災從沒斷過?歷代皇帝可是沒少給他們磕頭啊!

  所以皇帝不但自己不愿意干那些沒用的事,甚至相當抵觸——這些在他看來,簡直是種侮辱,沒本事、沒信心、不要自尊的帝王才會那么干!

  可以說,大宣的皇帝是務實的,但是無奈臣子不給力。

  昨日上朝,皇帝急于集思廣益,尋到抗災救災之法,可一上來就聽到什么?

  “皇上,瑞雪兆豐年,這是好事情,臣以為他們小題大做了!”

  “臣以為,南方每年都有水患,這些奏報如此嚴重,怕是那些新任官員缺乏治理經驗,有些言過其實。”

  也有“重視”災情的,但說出的話卻是:“皇上,此次災情接二連三,從南到北,涉及的地域太廣,臣建議皇子們應該出面賑災;

  一為歷練,皇子們總要經辦些實務、了解民情;

  二則是讓百姓通過皇子們看到皇上對子民的關懷,皇上都把親兒子放到最危險的第一線去……”

  聽聽,這都是什么話?

  有人在粉飾太平,有人在為那些裁撤掉的官員抱打不平,還有人依舊陷在幫助皇子競爭儲位的心思里!

  他們將國家的利益放在何處?!

  就這樣的“隊友”,皇帝能不發火噴他們嗎?

  與戶部尚書商量大半宿,也合計不出一個周全的賑災辦法——到處都是災區,單是糧食一項,就無法做到調劑到位。

  眼下已是臘月,馬上就要過年,缺衣少食,百姓怎么過冬?年關死人,豈不是要各地都鬧出造反之事來?

  百姓吃不飽,就會被野心家煽動著造反、起義,歷朝歷代這種事情少了嗎?

  真到那時候,就不是賑災,而是派兵鎮壓了!

  國庫如今不能說有多充盈,但是絕對比十年前的捉襟見肘是強多了,不說別的,跟沃斯國打一架,朝廷不但沒花錢,還反賺人家一筆,且還是連賺十年。

  可總不能清空國庫只為賑災吧?

  那些黑心糧商把控糧價,多地奏報都上表米價飆漲,斗米三百文,朝廷要是從他們手中購糧,不是花多少錢的問題,而是助長他們的氣焰!

  若是此時嚴懲一批黑心商人,又怕他們狗急跳墻,煽動百姓造反。

  真可謂前怕狼、后怕虎。

  眼看要到時辰,皇帝放下奏折,閉了閉眼,讓李公公幫他盥洗、更衣,準備上朝。

  今天,誰要是再敢說那些罔顧災情的狗屁言論,直接當堂打板子!

  其實,昨天朝會上說那些不知死活的言論的,是幾位消息不夠靈通的文官,因為級別不夠、私心又太大,以至于在不了解當前局面的情況下就觸了皇帝的肺管子。

  這一夜過后,幾乎人人都知道“八風”帶來的災難有多恐怖,也聯想到各自家族將在這次天災中遭受的損失、以及有可能謀取的利益。

  所以,今日的朝會,所有朝臣都慎重起來。

  “皇上,相對南方,北方雖然驟寒,卻還不到緊要關頭,臣建議北方各州府縣組織自救;

  比如倡導士紳富戶們捐款捐糧,這樣,可以減少國庫的支出,將大款項投往南方……”

  積極發言是好事,不論古今,開會是為了商議事情,總得有人發言,相互啟發思路,才能逐步理清解決事情的辦法。

  可總有人自己沒什么思路,卻喜歡從別人發言中挑錯:“臣反對,此舉雖有可能籌到款、購到糧,但這種手段容易引起不必要的混亂,畢竟賑災應該是朝廷該管的事。”

  有反對,就會有贊同:“臣贊同按需撥款、倡導向富戶籌款的方式,雖說朝廷有賑災的義務,但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能力強的人應該盡一份力!”

  “臣附議!”

  但也有人想得問題更為周密:“臣反對!向民籌款,易引發不可預測的禍事!

  要知道,我們大宣多地受災,與我大宣毗鄰的沃斯,可是一直虎視眈眈;

  他們沃斯可是要年年向我們進貢的,若真有內亂產生,能不趁此時里挑外撅?甚至直接進犯我大宣也有可能!

  到那時,我們將遭受內憂外患的局面,想想四年前的蝗災吧!”

  這一提醒,朝堂上安靜下來,還要繼續爭論的臣子們暫時擱下自己的想法,回想起四年前。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