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洪荒之天帝 > 六道大輪回
  我們會經常聽見這么一句話:輪回皆苦,要跳出六道輪回、超越生死,踏入完美世界那就是“凈土”。那么六道輪回是哪六道呢?分別有什么用?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六道輪回詳解,一起來看看吧。

  輪回是婆羅門教概念,原始佛教只有五道輪回(人道、天人道、地獄、惡鬼、畜牲),中國佛教徒添加了一道阿修羅道,一切有情,皆以諸欲因緣,自作自受,如車輪回轉不已,生死于六條道趣,接受制裁。

  所謂六道,即:人、天人道(化生)、阿修羅道(魔)、地獄道、餓鬼道、畜牲道(三惡道)。然在六道中,卻以人道為中心,因人心的善惡觀念而隨心所欲的去追求,造成報果。

  六道輪回知曉前世今生,破解輪回奧秘

  如人在日常中的語言、動作、思想,守法實踐持三戒(五戒:不殺生、偷盜、邪淫、妄言、飲酒)以上者,可得六根整然的人身,五戒圓備者,即生大富大貴之家,長壽而揚名于世。修持五戒,加行十善(身:不殺生、偷盜、邪淫。口:不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意:不貪、嗔、癡。),即生天人界,天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上述五戒加十善,乃生欲界天,再加修正觀坐禪,證初禪至四禪,即生色界天。趨入四空定,即生無色界。但雖至非想非非想天,還是降伏業惑而已,無法脫離生死輪回,故古人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寶寶起名參照生辰八字,結合三才五格原理,為寶寶起一個彌補五行,平衡八字的好名字

  如果人于日常生活中,雖有十善心布施,但帶有名利好勝,即生阿修羅界(須彌山腰),阿修羅是具天福而缺天德,因地污曲所致。如果人于日常中,失去道德戒行,生起慳貪心,即墮餓鬼道界,生起瞋癡心,即墮畜生界,犯五逆十惡者,即墮地獄界。以上釋義引自《君友會、六道輪回卷》綜上:六道輪回的善惡報趣,盡在人心的一念,能趨于善,即上升天人界,起一念惡,即墮惡道,因果昭彰。六道輪回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后來釋迦牟尼佛出世,隨順此世界觀用以度化世人斷諸煩惱永離生死。

  點燈祈福已婚人士點亮姻緣燈,可使夫妻恩愛久久,感情更加深厚穩固。單身和未婚人士點亮姻緣燈,能使愛情更加順利。

  婆羅門教的世界觀在一定程度上能為信眾帶來福報,所以佛稱其“多牛,多馬,多珠寶”。六道表示因造作善惡各種業(行為、語言、思想皆稱為業)而帶來的六類果報,并隨順當時世界觀稱輪回至某一道為“生”,離開某一道為“死”。眾生依此斷惡修善得真實利益。隨著眾生的煩惱逐步減輕智慧得以開啟之后,才在《中阿含經》、《入楞伽經》、《眾許摩訶帝經》、《頻婆娑羅王經》中開啟真實法義。

  六道者:

  1、天人道(化生);

  2、阿修羅道(魔);

  3、人道;4、畜牲道;5、餓鬼道;6、地獄道。

  流年運勢2023解讀2023年流年運勢,八字密碼,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運、事業財帛、情感婚戀以及未來發展

  “天人道”又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六道本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世界觀,佛教借用之后,根據果報所具福報大小劃分的。人道和天神為善道,行善可成天人,其中眾生造作善業多于惡業,樂多苦少。佛教和婆羅門教的“天人道”指的福報,和道教的“天道”是不一樣的,道教的“天道”指的是規律和真理,運行法則。人死后可能成為餓鬼,也可能轉入“天人道”享受天神的“福報”,人死后成不了規律。阿修羅魔享有天人福報,但其心受種種染污,造種種不善業。并因此福報衰減,墮入人、畜牲、餓鬼道中;而造作地獄業因的則會墮入地獄道中。

  八字合婚為男女雙方測定八字姻緣,并給予相處建議,婚前合婚把握良緣,婚后合婚恩愛如初

  畜牲、餓鬼、地獄稱作三惡道,其中眾生造作惡業多于善業,苦多樂少。其中地獄眾生唯苦無樂。六道的真實情形甚深不可言說,佛通過種種譬喻讓大眾對六道的苦樂有一個直觀感受,讓眾生找到離苦得樂的正確方向。而智者則由譬喻得佛甚深真實義,成就大悲心,救度眾生永離煩惱生死。具體去往何處是由所造諸業決定的。畜生的業因主要為癡、邪淫(于男女和合之"樂受"有貪著是為邪淫)、吸毒。餓鬼的業因主要為貪、偷盜、賭博。地獄的業因主要為嗔、殺人、毀謗正法及佛。不造做嚴重的貪嗔癡以及其他三惡道的業因就是人的業因。

  八字財運財帛非定數、求財有玄機,解析流年財富運勢,把握旺財機遇

  天人道的業因主要為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聽聞正法、不妄語、不兩舌(諍斗)、不惡口、不綺語(戲謔嘲笑)、不貪、不嗔、不癡、調服斷除乃至越欲貪、離欲惡不善念而喜、一心覺觀諸業苦樂不依喜、斷喜念、離苦樂觀唯留正念清凈、不作諸色想、不作諸識想、不作想想、非想想。業報身的生死不完全等同于色身的生死。色身的死亡必然導致當前業報身的結束,但色身不死業報身也可輪回。或是當下業報身福報耗盡而滅;或是新的業力取而代之而滅。這個過程或一念或一日、兩日乃至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

  八字精批解讀八字密碼,分析命局喜忌,揭示您一生命運、事業財帛、情感婚戀以及未來發展

  上一個業報身又稱前陰身,下一個業報身又稱后陰身,中間稱中陰身。佛之所以一開始不點明這一點,是隨順眾生心念,令眾生易于接受斷惡修善得真實利益。后來當眾生煩惱逐步減輕,接受正知見的能力增強了。才說明真實法義。所以《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為什么是一念或七日乃至七七四十九日呢——當業力足夠強時,一念即生;若業力較弱或新業力尚未形成,則還有一個業力在中陰身期間逐漸成就的過程。業力的成就以七日為單位是一種表法:1.初造新業;2.遇緣再次造業導致新業業力增長;3.業力繼續增長無外緣也造作新業;4.歡喜造作新業甚于舊業;5.無緣不復造作舊業;6.遇緣也不造作舊業但業力仍現前;7.舊業業力不復現前、新業力成就。一種業力成就后可能會在外緣的染污下再次經七步演變為新的業力,輾轉多次乃至無量次。故言“乃至七七四十九日”來加以表法。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