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開局推演,美利堅大亨 > 第389章 中央鐵甲堡
  是南華的命脈所系!

  未來在所在!

  看著情緒有點兒激動的魯安達,朱先海只差鼓掌了,在這一瞬間,在這個年青人的身上,他看到了希望。

  不是因為他的學識,而是因為他們真正的看到了未來。

  雙眼直視著他,朱先海忍不住為他鼓起了掌來。

  “很好,那么說說你的想法!”

  “為了確保這條生命線的安全,我們必須要在太平洋上掌握一系列的據點,就像公司現在在太平洋諸島的布局一樣,我相信大帥早就有了這方面的準備,這些島嶼就像是項鏈一樣,把南華與華夏連同了一條線,現在擺在南華面前的是,我們如何保證這條線不被切斷!”

  如何保證?

  肯定是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了!

  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對此,其實朱先海早就有了計劃,這幾年每年海軍學校都有300名學員畢業,其實就是在為海軍的擴張作人才準備。

  其實相比于造船,朱先海更看重的是人才儲備。為什么晚清始終不能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

  那怕就是北洋水師,也是后繼乏力?這種乏力本質上還是人才不足,盡管本土擁有馬尾、北洋兩所水師學堂,但是每年畢業的軍官不過區區幾十人,而其中僅只有不到不到20%學習的是航海。

  僅僅只是靠這一點人,有可能實現海軍的擴張嗎?

  盡管在1883年北洋水師成軍,可是直到1894年甲午海戰,北洋水師都沒有建立現代化的人才補充培養機制,直到滿清滅亡海軍都沒有建立這一機制。

  而相比之中,江田島呢?早在1880年代,每年就有超過兩百名海軍軍官畢業,靠著與成績掛鉤的“江田島吊床號”的論資排輩,日本海軍建立了一套不問出身、背景的用人體制,通過人才的培養和積累,日本海軍超越滿清海軍,簡直再正常不過。

  在日本海軍的擴張中,永遠都是人等艦,而不是艦等人,在甲午戰爭之后的短短十年之內,日本海軍建立了一支強大的在列強中名列前茅的海軍,靠的就是人才的積累。

  也正是靠著這種人才的積累,以及不斷的投入。讓他們擁有了一只世界第二流的海軍,僅僅次于美國,英國而已。

  也正因如此,朱先海才會非常看重后備人才的培養,從海軍學校到商船扶輪學校,和海軍艦員到商船船員的培養,本質上都是為了海軍的擴張做準備。

  十年前,南華沒有一艘自己的商船,而現在的南華已經擁有了超過370艘商船、遠洋漁船,總噸位超過20萬噸,數百名船長,上萬名船員是什么?都是發展海軍潛力。

  “我們需要建立一支強大的海上力量,這支海上力量的主力艦與現在各國的主力艦是截然不同的,它應該具備與戰斗艦相等的火力和防御,同時還應該具備與巡洋艦相訪的航速與適航性,這是因為受限于艦隊的規模,我們的軍艦既需要用于海戰對決,也需要有更好的遠洋能力,在和平時間,保護重要的海上交通下,并保證有足夠的火力去打擊“覬覦”己方海上利益的對方……”

  現在南華海岸警備隊的主力艦是六艘巡洋艦,建立這支巡洋艦本身也是為了南華的維護海外利益,為了保衛海上交通線。

  但是巡洋艦怎么能同戰斗艦對抗呢?

  根本就沒有任何可能。

  “我們需要的是什么樣的軍艦?排水量7000噸左右,航速高達16-18節,擁有200毫米裝甲以及至少四門254毫米艦炮的軍艦,如果有可能的話,為了加強火力我們應該設計280毫米到305毫米艦炮。”

  指著圖架上的草圖,魯安達一一道出了他的想法。他的這個想法無疑在這個時代是極其領先的,因為在這個年代,戰斗艦和巡洋艦之間是涇渭分明的,而他卻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去調整對于軍艦的一些要求,這種理念無疑是極其先進的。

  “強大的火力、高航速加上比巡洋艦更厚,但卻稍遜于戰斗艦裝甲,它們結束在一起就是……”

  “戰斗巡洋艦。”

  朱先海笑道。

  他的這個理念可不就是戰列巡洋艦嘛。不過與后世的戰列巡洋艦不同,它兩座雙聯炮塔位于艦舯,這與“天龍級”有點兒類似,實際上從1600噸的“伏波級”到兩艘2800噸的“山西級”,都充分借鑒了采購自英國的“天龍級”,只是進一步完善了炮塔以及船船結構而已。

  對于海軍的軍艦設計,朱先海從來沒有插過手,但是現在面對這個草圖他有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問題,從火炮的布置到裝甲帶的分布。在了解到受限于噸位,只能采用200毫米的裝甲后,他直接了當的問道。

  “我們需要是那種敵人很難擊的軍艦,它的抗沉性必須足夠優良,要能夠抵御現在最大的火炮!”

  “那這樣一來,軍艦的噸位就要增加至少3000噸,航速就會降低,而且制造難度也會進一步加大。”

  盡管對南華的造船能力充滿信心,但是一上來就建造上萬噸的軍艦,步子會不會邁有點兒大?

  “知道城堡嗎?”

  朱先海隨手拿起一支筆,在圖紙的一角畫出了簡圖。

  “你現在使用的是全艦長的舷側裝甲帶,為了保證裝甲的厚度,不得不縮小它的尺寸,如果加厚的話,沉重的裝甲帶會影響到它的適航性,我們完全可以換一個思路,就是設計一個裝甲堡!”

  隨后朱先海在紙上畫出了一個裝甲帶。

  “我們把舷側裝甲防御區縮短到大約三分之二的長度,中央部分形成一個中央裝甲堡,我們的炮塔、彈藥艙、鍋爐艙和主機艙等主要部位,都由這個長方型的鐵甲堡保護,在裝甲堡兩頭的艦艏艉部分,由水平的裝甲甲板保護,通過增加水密艙的方式,獲得一定的抗沉性,但關鍵還是中央鐵甲堡,只要它不被擊穿,軍艦就不可能沉沒,縮短裝甲帶的長度后,我們可以獲得更加厚重的裝甲!”

  這就是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最流行的“中央鐵甲堡”,在另一個世界中“鎮遠”和“定遠”就采用了這一設計,他們在海戰中都表現出了優良的防護性能,飽受152毫米以下炮彈打擊后,無一被擊穿著,艦內的主要設施保持良好,破損基本上限于艙面,事實證明,“中央鐵甲堡”的設計達成了它們的目的。

  這也是為什么朱先海提出這個構想的原因,一方是因為它是成功的,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技術——這一技術,本身就是這個時代技術,當然更重要的是,前無畏艦時代的什么“重點防御”之類的技術,他根本就不懂啊。

  “中央鐵甲堡”這個技術相對的簡單直接,從技術上來說沒有任何難度。甚至為了安裝大口火炮的斜角炮塔布局,也被朱先海拿了過來。它的主炮布局包括外觀都跟北洋水師的“定遠”級鐵甲艦很相似,都是斜角布置兩座雙聯裝254毫米主炮,有點像略小一點的“定遠”。

  在草圖上簡略的繪出它的主體結構概念后,朱先海笑道。

  “這樣一來,我們應該可以獲得一艘裝甲厚重,防御能力領先、速度較快戰斗巡洋艦,你們覺得呢?”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