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開局武道巔峰,打爆一切修行者 > 第18章 大魏秋長歌
  那一刻趙正并沒有過多的激動,也沒有就此離開南宮,他在南宮安心的又待了兩年,直到今日。

  方吉帶來了一個消息,趙鈺要死了。

  對于自己的這個弟弟,趙正曾經的確怨恨過,此刻卻早已看開,所以他決定前來見他最后一面。

  “你對齊王不滿意嗎?”趙鈺問道。

  “沒有什么滿意不滿意,只是不太信任他。”

  趙正淡然道。

  “你指的是勾結亂斷山妖族和世家那些事?”

  “不是,他能做到這些說明他的能力很強。”

  趙鈺更加疑惑,

  “那你為何?”

  “他還不夠強。”趙正回道。

  “以前我認為自己無論手段和胸懷都不在父皇之下,所以我能容忍各路藩王,甚至趙昌當年數次頂撞我,我依舊可以不追究。”

  “但后來我知曉我錯了。”

  趙正的眼神變得有些陰沉,

  “或許是我太過于自信了,放松了他們的警惕,才會在十年前讓大魏陷入危機之中。”

  趙鈺自然明白趙正所說的是什么,自趙正登基以來,沿用文帝的變革之法。

  或許是因為太年輕,或許是因為被奸臣蒙騙,更多的或許是他的自傲。

  哪怕諸多世家多次踩踏他的底線,都被他輕輕揭過,甚至是那些藩王的無理要求。

  最終在無數次的試探后,陰謀的旋渦形成,各地的民亂,各地書院被吞沒,緋水國蠢蠢欲動。

  而當時的秋長歌在與天行者一戰后,便辭去道尊之位,隱遁凡塵。

  余晚舟登上道尊之位不久,心力多用在制衡各方修行勢力,大宗正不理俗世,大魏竟在無形之中卷入陰謀的旋渦。

  終于各種因素量變引起質變,十年前,緋水國騎兵扣關,數月間連破數城。

  東海之畔,修行宗門派遣弟子再入塵世,輔助各大世家對抗大魏的統治。

  在世家和多方勢力的操控下,各地起義不斷,邊關烽煙四起,五王并立。

  大魏內部也是危機重重,也正是在這個時刻,趙正決定御駕親征,率先對付緋水國,然后再收拾國內的亂攤子。

  趙鈺留守京都監國,由大宗正負責安定大臣。

  趙正率大軍與緋水國大軍對峙,余晚舟率道盟高手隨行。

  只是結局卻令人唏噓,趙正于大軍之中失蹤,余晚舟等道門高手被金剛宗的高手纏住。

  數十萬大軍一時之間群龍無首,本來在大魏各大名將的帶領下,也不至于亂了陣腳。

  但那時的趙正對于任何人都不是那么的信任,沒有虎符,任何將軍都不能私自調動大軍。

  緋水國這邊則不然,君明臣賢,上下一心,這種千載難逢的時機自然不會放過。

  全軍出動,舍生忘死,三戰三捷,大魏一戰損失精銳十數萬,只能后退或者說是潰逃。

  這種情形是任何名將都無法控制的,拓跋瀚海征戰數十年也從未見過這種情況,但他只能率領自己的數百名親兵斷后,為主力部隊的潰逃爭取時間。

  也是在這場戰爭之中,拓跋瀚海打出了武道強者的上限,面對三名金剛宗的不惑境修行者沒有絲毫的后退。

  拓跋瀚海力戰一天一夜,金剛宗三名修行者手段盡出,卻不能絲毫前進一步。

  甚至都不能拿下拓跋瀚海,只能望著拓跋瀚海從容離開。

  后來這一戰廣為世人傳頌,拓跋瀚海甚至被稱為當世武道第一強者。

  但其中的代價確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世人只記得拓跋瀚海力戰三大不惑境不退一步,拯救無數大魏士兵,但又有誰記得他的那三百親兵。

  拓跋瀚海記得,他不僅記得,甚至能準確的說出每一個親兵的名字,年齡,哪一年從軍,家中有何人。

  那些親兵不只是他的親兵,同時也是他的兄弟,子侄,朋友。

  所以他永遠記得那一日,他們一個個的死在他的面前,若非他們的犧牲,他又怎能活著離開。

  三百親兵皆葬在了那里,唯有他一人生還,縱然有再大的功績,名聲,卻沒有人與自己分享,剩下的只有孤獨與痛苦。

  一將功成萬骨枯,生死輪回,直到那一刻,拓跋瀚海才知曉自己從來沒有看開。

  然而并沒有太多的時間留給他,大軍依然在潰逃,各地援軍看到這種情形卻沒有一支伸出援手。

  拓跋瀚海知曉,他們的做法是對的,在大軍沒有停下潰逃之前,任何支援都無異于打水漂。

  緋水國的將領自然也看的出,雖在不停的追殺卻不太急迫,既沒有逼出他們的反抗之心,也沒有被他們甩掉。

  一關接著一關被攻破,身邊的士兵一個一個的倒下,很多人絕望了。

  是啊,很多人都絕望了,他們看不到前路,不知還能逃到哪里。

  此刻一個人站在了亂軍潰逃的路線上,最前面的士兵看到對方有些憤怒,但當他看到對方的面容后,立刻停下了腳步。

  緊跟著一個接一個的士兵停下了潰逃的腳步,如果說世上有人能給這些大魏士兵帶來希望與信心,那這個人一定是秋長歌。

  秋長歌自武帝時期下山,后來道盟成立,道門中的那些老人不愿參與道盟的管理,后來紛紛回山清修。

  作為當時通天觀的傳人,也是當時天下最著名的修行天才,秋長歌自然而然的接任了道尊的位置。

  這一當便是三十年,在大魏或許有人會不認得武帝文帝,但絕對不會不認識秋長歌。

  關于秋長歌的傳說實在太多了,在民間秋長歌早已成為了神仙一般的存在,供奉在家中堂上,大魏的幾任帝王對這種情況都沒有任何不滿,因為秋長歌為大魏付出的實在太多。

  這些士兵從下就是看著秋長歌的畫像長大的,此刻又怎會認不出這仙人一般的人物。

  秋長歌并沒有說話,而是朝眾人的身后走去。

  面前的士兵趕快讓開了道路,一個接一個士兵不斷的向道路兩側移動,為秋長歌讓出了一條道路。

  秋長歌緩步走向前方,而身后的士兵在一愣神后,立刻緊跟在秋長歌的身后朝后方走去。

  一個,兩個,三個。。。。所有的士兵不再逃跑,而是停下腳步,跟隨在秋長歌的身后,朝來的方向走去。

  緋水國的騎兵將領看著那些大魏逃兵此刻竟停止了逃命,反而轉身朝自己走來,仿佛不畏死一般。

  那名將領揮手止住了手下騎兵繼續追殺,他策馬上前。

  看到了最前方的是一名青衣道人,將領絲毫不敢大意,難道是修行者,他的謹慎救了他一命。

  隨著大魏的士兵再次組成方陣,那將領知曉今日之事已不可為。

  但他有些不甘心,問道:“不知前輩是何人。”

  “大魏秋長歌。”

  那將領險些被驚落馬下,大魏道尊秋長歌,或許應該稱他為上代道尊秋長歌,但他的認知當中大魏只有一個道尊,那就是秋長歌。

  秋長歌不只名聞大魏,更是威震敵國。

  那將領又怎會沒聽過秋長歌之名,甚至在其剛入伍的時候就聽聞過秋長歌的大名。

  秋長歌更是數次孤身入緋水國皇城,但都全身而退,無敵如金剛宗的修行者亦不能將其留下。

  緋水國的騎兵緩緩退去,秋長歌并沒有前去追殺,進退有序,絲毫不亂,秋長歌感慨緋水國的強大。

  也正是在這一年無數的大魏英才涌現,趙鈺繼承帝位,奔赴前線,在秋長歌的輔助下穩住局勢,靜待各路援軍聚集。

  大魏雙驕之一的許仲卿離開隱居之所,登上大魏首輔之位,暫攝朝綱。

  而當時早已是書院院長的商略則去了青州,書院中的各個大儒奔赴各方為平息動亂盡自己的微薄之力。

  余晚舟帶領部分道盟的高手去了東海。

  方凌,許得意,夏初雪,李道然,夏明秋,還有那夏辭君甚至后來更多揚名天下的大魏英杰都在為自己的國家奔走。

  前線趙鈺身先士卒,皇旗猶如一道明燈引領無數大魏將士沖殺,自然也遭到了緋水國修行者的針對。

  趙鈺也就是在那一戰之中,三次被擊落馬下,三次站起來,沒有一刻的休息,留下了難以修復的道傷。

  秋長歌則像一面旗幟一般,有他坐鎮,緋水國的寄命境強者也不會出手,這是他們之間的約定。

  況且也沒有人敢去挑戰此刻的秋長歌,畢竟他是能與天行者正面交手的人物。

  余晚舟與東海各大修行宗門大戰數場,最終選擇了和談,決定和談的條件自然是大魏與緋水國前線的戰爭。

  商略進入商家,出來時卻幾乎成為廢人。

  好在許得意的動作很快,在明鏡司的幫助下,或威逼或利誘,最終青州的其他家族選擇了中立。

  西涼邊界,李家與西涼國聯姻,邊關穩定。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