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馬謖別傳 > 第104章 新野之戰(2)
  宋忠領劉琮之命,潛往曹操軍前投獻降書。直至宛城,遠遠望見曹操大軍,拜服于道旁,獻上降書。

  曹操大喜,重賞宋忠,心中對賈詡的能力更加滿意,分付宋忠回去,讓劉琮出城迎接大軍進城,便著他永為荊州之主。

  宋忠拜辭曹操,取路回荊襄。在將欲渡江回襄陽之時,忽見一枝人馬到來,他一眼就認出,是劉備手下大將關云長。

  宋忠與關羽熟識,回避不及,被關羽喚住,細問荊州之事。

  宋忠剛開始還想隱諱,后來被關羽問的急了,不能自圓其說,索性就將劉琮投降曹操的事情,——實告。

  聞曹操兵馬未至,劉琮已經投降,關羽不由大驚失色,隨即抓捕宋忠至新野見劉備,備言其事。

  聞劉表死訊,劉備不由大哭,他是真的傷心!

  他雖然沒有接受劉表的謙讓荊州,并不是他真的不想要荊州,他是需要重演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要劉表也“三讓荊州”,這樣更能彰顯他的人格魅力。

  劉表已經先后兩次讓劉備為荊州之主,只要再有一次,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接受荊州,而且不但不會被天下人詬病,反而會被傳為美談。

  劉備的人格魅力,就將達到巔峰,天下英才,就會紛紛來投,重振漢室不是夢,但劉表一死,這一切都化為了泡影!

  一見劉備哭的傷心,畢竟是“人死為大”,眾人紛紛陪著落淚。

  只有張飛,平日里看似魯莽,其實極為心細,他早就看出了劉備的心思,其實是為了荊州而哭,就對劉備獻計道:

  “哥哥先別傷心,事已如此,可先斬宋忠,隨即起兵渡江,宣布劉琮之罪,奪了襄陽,殺了蔡氏、劉琮等一干賊子,然后收攏荊州兵馬,與曹操決一死戰。”

  劉備自然知道,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也只有這樣的雷霆殺伐,才能鎮住荊州一眾將領。

  但這并不是劉備的風格,而且這樣一來,接掌荊州的只能是劉琦,如果劉備要硬奪荊州,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傳出去就成了笑話,劉備的好名聲就難以保全。

  劉備心里明白,這個看似粗豪的三弟,已經看破了自己的心思,有點惱羞成怒,大聲訓斥張飛道:“你且緘口,我自有斟酌。”

  劉備轉頭對宋忠喝道:“你既然知道眾人做如此下作之事,何不早來報我?今雖斬汝亦無益于事,你可速去。”宋忠拜謝,抱頭鼠竄而去。

  諸葛亮本來也想開口相勸,讓劉備趁機取了荊州落腳,就算名義上是劉琦的荊州,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諸葛亮不是張飛,可不想被劉備訓斥,自然是觀言察色,三緘其口,場面一時非常壓抑。

  劉備正在憂悶間,忽報公子劉琦差伊籍到來。玄德感伊籍昔日相救之恩,又多次在劉表面前替自己美言,不敢怠慢,親自降階迎之,并再三稱謝。

  伊籍這次是奉劉琦之命,給劉備送來書信,劉琦在信中告知:“蔡夫人與蔡瑁等人不來報喪,竟立劉琮為荊州之主。劉琦懇求劉備以叔父的身份,為自己做主,盡起麾下精兵,同往襄陽問罪。”

  劉備看完書信,自然不想去襄陽問罪,就對伊籍曰:“機伯只知劉琮僭立,更不知劉琮已將荊襄九郡獻與曹操矣!”

  伊籍聞言大驚,他一向與劉備友善,他是劉表派到公子劉琦的人,但劉琦性格軟弱,難以自保,不由有了投靠劉備的心思,旋即向劉備獻計道:

  “若如此,皇叔不如以吊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類,則荊州屬皇叔矣。”

  孔明一直默不作聲,是因為害怕劉備不采納自己的計策,面子上不好看。現在有了機會,連忙在一邊幫腔道:“機伯之言是也。主公可從之。”

  劉備也知道,這是一個好機會,但他兩次推卻了劉表,就是想表達不想從劉表手中奪取荊州,現在反而出手搶奪,似乎有些言行不一致。

  再說了,自己得罪荊州幾個大家族,最后荊州還要交給劉琦治理,心有不甘,只得垂淚道:

  “吾兄劉表臨危托孤于我,今若執其子而奪其地,異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復見吾兄乎?”

  孔明對劉備如此拘泥不化,也有些不耐煩了,不由反問道:“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何以拒敵?”

  劉備當然聽出了諸葛亮話中的不滿,但他還是從容回答道:“不如走樊城以避之。”正商議間,探馬飛報:“曹兵已到博望了。”

  一聽曹操軍來的如此之快,劉備雖然心慌,但畢竟也是久經戰陣之人,一瞬間就拿定了主意,讓伊籍速回江夏協助整頓軍馬,準備聯合抗擊曹操。

  伊籍走后,劉備情知新野小城,擋不住曹操的大軍,而到樊城暫避其鋒也只能是權宜之計,就與孔明商議拒敵之策。

  孔明喜歡謀而后動,對目前的處境,早就有了數套預案,他對劉備說道:

  “主公且寬心。前番博望坡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人馬;今番曹軍又來,必教他還是中了這條計。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

  劉備一聽孔明有了方略,心下稍寬,便全權交與孔明調度。

  孔明領命,便差人四門張榜,曉諭居民道:

  “因曹操來攻,新野縣城已經成了戰場。新野百姓,無問老幼男女,愿從者,即于今日皆跟劉皇叔往樊城暫避,不可自誤。”

  新野百姓,這幾年跟著劉備,過了幾年豐衣足食的日子,對劉備非常信任和感恩,全部跟隨劉備前往樊城。

  但近十萬百姓,如果缺乏組織,就會亂成一鍋粥,孔明又差孫乾往河邊調撥船只,組織并救濟百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孔明差糜竺護送糧草、軍資,并各官家眷到樊城暫住。

  撤退事宜安排妥當,諸葛亮聚諸將聽令,準備迎敵。

  有了上次博望坡的勝利,眾將對孔明心悅誠服,調派起來得心應手,只有半個時辰,就把眾將安排完畢。

  這新野城是諸葛亮的第二把火,關系到劉備軍民能否順利撤退,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