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明風八萬里 > 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清國還有其它出路
    高一功、李過、劉體純之所以敢先斬后奏干掉吳三桂,除了自恃有功之臣法不責眾之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覺得劉永錫肯定會對陳圓圓感興趣,所以干掉吳三桂之后第一時間就把陳圓圓綁了過來。

    而劉永錫聽到這也是無可奈何,雖然他對陳圓圓沒有太大興趣,畢竟陳圓圓再怎么動人也不過是個傾國傾城的美人,“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影響非常深遠,但是在劉永錫心底陳圓圓是遠遠比不上李香君、朱媚兒這樣的剛烈女子,再好看也未必能相守一生。

    但是忠貞營和大西營可以說是這次北伐的主力軍,而且劉永錫也想著怎么干掉吳三桂,現在既然有人愿意幫忙,劉永錫實在是不愿意寒了諸軍將士的一片熱誠:“皇后,陳圓圓就由你來處置吧!”

    高皇后沒想到劉永錫會是這么一個安排,只不過劉永錫既然愿意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把這件事放過去,高皇后自然是要全力配合:“陛下放心,有我在,保證不會讓吳三桂將軍的未亡人受到任何委屈!”

    而來報喜的信使看到劉永錫不愿意追究吳三桂與尚可喜之死,馬上補充道:“陛下,高一功、李定國、李過諸位將軍都請求立即渡河北進。”

    原先按照劉永錫的謀劃,拿下河南以后要好好休整一下,但阿濟格軍團莫名其妙地全線崩潰,讓諸路明軍都覺得必須抓住這個難得機會。

    畢竟承天朝雖然是一場勝利接著一場勝利,但一統天下的時間似乎已經不遠了,若是不能抓住眼下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恐怕等一統天下之后再想立點戰功就千難萬難。

    而劉永錫也明白三軍將士的一片苦心:“張博易已經在山東追擊博洛殘軍,我們也要抓住機會消滅一切敵人!”

    劉永錫非常明確地提到“一切敵人”,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清軍,而是一切敢于對抗越明軍的存在,而高皇后也能明白劉永錫的心意:“請諸位將軍過河的時候務必小心,建虜在北方還有至少十幾萬甚至二十幾萬將兵,絕對不能大意!”

    只是越明軍的將帥們卻并沒有把清軍的抵抗太放在心底,雖然劉永錫與高皇后的叮囑確實沒錯,現在在北方可能有一二十萬清軍,其余不乏精銳之師,但是阿濟格軍團既然已經被明軍盡數殲滅,而且明軍的總傷亡不到三千人,那么越明軍就有底氣繼續高歌猛進。

    何況越明軍雖然傷亡了近三千人,這次光是抓到的俘虜就有兩萬人,還有上萬名漢軍、綠營兵、新附軍、外藩蒙古陣前起義加入了越明軍的陣營之中。

    本來對于劉永錫來說,統領這上萬漢軍、綠營兵、新附軍與外藩蒙古的吳三桂、尚可喜是一個大麻煩,處理不好說不定又會弄出一個“三藩”。

    既然高一功、李過、劉體純等忠貞營將領幫他干掉了吳三桂與尚可喜,劉永錫就毫不客氣地將這些俘虜與陣前起事的部隊收編過來。

    因此在經歷了河南戰役之后,北伐軍的實力不減反增,銳氣更是勢不可擋,連續在六七個渡河點上渡過黃河繼續北伐,但他們面對的并不是清軍的激烈抵抗,而是各地綠營兵、州郡兵、豪強、縉紳的熱烈歡迎,一時間簞食壺漿,越明軍在各個方向都沒能遇到真正意義上的抵抗。

    劉永錫雖然明確提出了“一切敵人”,但是越明軍一統天下的格局無法改變之后,大家都作出最明智的選擇,就連現在北京城的滿洲親貴都不例外。

    如果說越明軍的北伐是一路高歌勢如破竹,那么現在大清國在北方的遭遇幾乎是復制了第二個李自成,李自成的在一片石之戰之前幾乎是征服了整個北方,但是山海關失利之后征服的每一個地方都發生了激烈的叛變,甚至從某種意義來說,真正擊敗李自成的不是大清兵,而是這些士紳引導的叛亂。

    如果說之前北方官紳階級對于大清國只是心存不滿卻不敢發作,現在阿濟格軍團在河南全軍盡沒的消息傳來之后,整個北方的叛亂是此起彼伏,許多當年趕走李自成大順軍并歡迎大清國進駐的縉紳現在又打出了承天朝的旗號,甚至連許多綠營兵與新附軍都參與了起義。

    最初清軍還有精力不斷出動機動部隊平定各地起義,畢竟現在的大清國已經是徹底藩鎮化,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局面的崩壞程度已經超乎想象,大清國現在的問題不是守住北方的半壁江山,而是如何 是如何在退守關外之外避免越明朝的報復。

    “自英王殉國之后,大清精銳已經是十去七八,現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追究阮大鋮這個罪魁禍首的責任!”

    雖然很多人覺得肅王豪格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罪魁禍首,而且現在豪格已經丟掉了山東全省,但是在阿濟格軍團全軍盡沒之后,豪格與多鐸的兵馬反而是大清國諸部之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存在,所以大家只能追究阮大鋮這個罪魁禍首。

    畢竟過去大清軍與金華賊交鋒雖然也是敗多勝少,但是每次都能血戰到底讓越明軍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可這次卻是完全不一樣,豪格幾乎是沒作出任何抵抗就放棄了山東全省甚至還拋下了曹州附近的三十個牛錄與六十個營頭。

    而阿濟格的結局就更令人無語了,雖然阿濟格已經死于亂軍之中已經殉國了,但是大家怎么也沒想到阿濟格坐擁大清國實力最強的一個野戰軍團卻是連象征意義的抵抗都沒能組織起來就莫名其妙地全軍盡沒。

    雖然“全軍盡沒”的說法稍稍有些夸張,還是有幾千名清軍成功突出重圍并渡過黃河,但是與阿濟格戰前的十萬之眾相比,這幾千名突出重圍的清軍殘部已經毫無意義。

    而大家覺得之所以會出現如此荒唐的局面,完全是因為阮大鋮提出的藩鎮之策。

    雖然設立藩鎮理論會讓南邊諸軍為了自己的地盤拼死奮戰,但實際上卻是諸軍戰前分兵把守被越明軍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戰事一開就為了保存實力全線潰退,阿濟格十萬之眾居然連一點浪花都沒能掀起。

    這可不是諸位滿洲親貴希望看到的局面,所以他們就把提出藩鎮之策的阮大鋮視為罪魁禍首,而身為攝政王的多爾袞聽到阿濟格敗亡的消息后也知道事情鬧大了。

    雖然他知道大家實際是在聲討他這位秉政的攝政王,但是他現在是異常軟弱:“既然大家都覺得阮大鋮是罪魁禍首,那就按大家的意思將阮大鋮斬首示眾,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怎么樣出關?”

    入關之初,多爾袞有著雄心壯志,不但準備征服整個中國甚至還準備從意志與精神上征服中國,但是阿濟格的敗亡讓他認識到征服中國已經是夢幻泡影,大清國在關內的日子已經不多了,現在的當務之急是保守實力退守關外。

    多爾袞準備把這次入關視為一次超大規模的破關伐明,皇太極時代也曾多次破關伐明,雖然斬獲良多但終究有些損耗,而這次入關損耗雖大但斬獲亦是驚人,甚至對明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雖然多爾袞這是在自欺欺人,但問題在于下面的很多滿洲親貴對這件事持異議:“咱們退守關外能有什么好結局嗎?大清精銳已經十去六七!”

    “何止十去六七年,現在大清國雖然有上千牛錄,但是戰力卻不如過去的一百牛錄,就算我們退到關外又能有什么辦法?”

    “過去說黃河以北與明國交鋒我們將占盡優勢,現在我們在黃河以北一敗再敗,退到關外難道還能反敗為勝嗎?”

    滿洲親貴之所以對軍事如此悲觀失望,關鍵在于阿濟格軍團全軍盡沒。

    如果阿濟格軍團能保存下來或退回黃河以北,大家都覺得完全可以退守關外,畢竟大清國就是這么崛起,但是阿濟格的失敗讓所有人都失去了信心。

    正如大家所說的那樣,入關兩年多時間大清國的關外舊部幾乎消耗殆盡,代善的兩紅旗雖然號稱保存得最為完整,但也消耗了近半甲兵,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阿濟格失敗之后代善也變得極度悲觀,覺得大清國即使退守關外也是一條死路,以大清軍的戰力在關外照樣要敗給越明軍。

    而代善的想法與很多八旗親貴不謀而合,他們都覺得走努爾哈赤、皇太極的老路肯定走不通,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入關以后收獲良多,退守關外雖然能帶走一部分戰利品,但擁有的一切等于重新開始還不如入關之前,所以他們現在才敢頂撞多爾袞。

    而多爾袞也完全沒想到這些滿洲親貴到這個時候還不肯退守關外:“我們除了退守關外還有其它辦法嗎?我也想在關內多呆幾年,但是金華賊不給我們機會啊!”

    只是多爾袞話音剛落,大貝勒就開口說道:“實際大清國除了退守關外之外照樣有其它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