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明末兇兵 > 第883章 內外交困
  第883章內外交困

  當天晚上,回心院一半的宮女太監死在了白甲軍刀下,其他人則被關押分開審問起來。審問?還需要審問么?林丹汗親眼所見,別人說什么他也不會信的,說是分開審問,倒不如說分開警告來的實在。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警告,例如趙宇讓,一進大牢,參知政事柏哲烈就親自監督,兩個彪形大漢輪流伺候趙宇讓,知道將瘦弱的趙宇讓打的奄奄一息后,柏哲烈才從椅子上站起來,沉眉問道,“說吧,告訴本官,你與大妃相好幾次了?”

  趙宇讓被打的半條命都沒了,無力地耷拉著腦袋,用微弱的聲音回道,“沒....沒....大人開恩,小的與大妃娘娘什么事情都沒有,我們是清白的....”

  聽到這話,柏哲烈頓時大怒,擺手道,“繼續打,只要別讓他死了就好,什么時候他愿意認罪了,再來找本官!”柏哲烈沒想到趙宇讓還如此硬氣,不過他也不擔心,入了白甲軍大牢的人,就沒一個能守住嘴巴的,白甲軍可不僅僅是軍隊,其實就是可汗的私人衛兵,負有監督文武百官的職能。

  白甲軍,頗有些大明朝錦衣衛的意思在,白甲軍大牢又被稱地獄,進了那里的人想死都不行,從某些方面來說,想死比活著還難。白甲軍大牢里有著各種各樣的酷刑,哪怕戰場上的猛將進去了,沒過半個月都被教訓的服服帖帖,張口喊著“賜我一死”。趙宇讓比那些沙場猛將又如何,他能抗的了多久?

  柏哲烈如此費盡心機的讓趙宇讓說些沒有的事情,也是為了釘死玉觀音,這個女人太美了,美得讓人心醉,現在可汗正在氣頭上,也許什么都聽不進去,可冷靜下來,再有人勸告一下,會不會對玉觀音網開一面呢?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此案做成一件鐵案,直接弄死玉觀音,否則等到奧爾格得到消息,領兵馬威逼大寧城,事情可就不妙了。也許單一個玉觀音,奧爾格不會威逼大寧城,可是他背后還站著一個海蘭珠呢,如果奧爾格坐看玉觀音身死,那奧爾格這個烏珠穆沁臺吉也做到頭了。

  柏哲烈無比頭疼,可是蒙古內部的情況就是如此復雜。奧爾格雖然是奈曼部的人,可是卻出身烏珠穆沁部,后來出了一些事情,奧爾格才遠走奈曼部。當然,柏哲烈并不怕奧爾格,他真正害怕的乃是奧爾格身后的阿琪格,按照漢人的規矩,玉觀音可是阿琪格的親姨母。

  柏哲烈并沒有離開白甲軍大牢,他只是在白甲軍大將軍辦事房內坐了一會兒,陪著大將軍卜羅庫喜聊聊天,也就是一個時辰不到,就聽說趙宇讓招了。從口供上看,趙宇讓承認自己與大妃娘娘前后共有六次歡好,最后一次,還未開始,就被可汗抓了個現行。

  對于這一切,卜羅庫喜也是將信將疑,他多少了解當今大妃的,大妃娘娘出身高貴,素有雅名,又是那樣美麗脫俗的女人,性子也是高傲得很,雖說那趙宇讓懂琴藝,長相不錯,但大妃娘娘也不可能看得上他的。但事實就是事實,一切是可汗親眼所見,就是懷疑又如何?

  此時卜羅庫喜只是懷疑,可當索諾木命白甲軍將教坊處高星逮捕后,他就斷定此事有蹊蹺了。索諾木抓捕高星的原因很簡單,一個趙宇讓是不足以釘死玉觀音的,還需要一個人佐證才行,那個單登肯定是不行了,剩下的一個就是高星了。

  高星被鎖在牢中嚴刑拷打,索諾木非要他承認以前趙宇讓也于玉觀音私通過,可高星就是想編都編不出來。卜羅庫喜敢斷定事情有問題,就是基于一點,當時事發,高星回到了教坊處,此事他可是親眼所見,為了應對兩個月后的祭祀,所以找高星商量禮樂人手之事,高星會分身術不成,能看到趙宇讓和大妃娘娘偷情。

  不過卜羅庫喜不動聲色,他不會蠢到跑可汗面前胡言亂語的,此時可汗早已快瘋了,如何聽得進去,說不準還會遷怒他卜羅庫喜,而且此事柏哲烈和索諾木如此盡心盡力,八成后邊站著一個拉巴什希布呢,而這拉巴什希布又是跟杜棱洪穿一條褲子的,要是貿然行動,恐怕還沒接觸高星呢,自己先被碾死了。

  如今能救大妃娘娘的,就只有兩個人了,一個是國相阿巴沙,另一個是奚王奧爾格。但奧爾格遠在中京,遠水解不了近渴,于是卜羅庫喜悄悄地找到了阿巴沙。可惜,卜羅庫喜不知道自己這樣做不僅害了玉觀音,還害了阿巴沙,也許這就是典型的好心辦壞事了吧。

  趙宇讓扛不住白甲軍大牢里的酷刑,高星照樣也不能,更何況索諾木以高星全家人的性命做要挾,容不得高星不低頭。沒過多久,關于回心院一案的折子就遞到了林丹汗面前,這道折子,將回心院一案描述的細微入至,尤其是回心院搜出的那副《萬花香》。

  “青絲七尺長,挽作內家妝;不知眠枕上,倍覺綠云香。”

  宮中只數趙家妝,趙又是誰?飛燕入昭陽,蒙古哪里有昭陽,倒是大明有座昭陽殿。林丹汗是個武人,可是他也知道漢唐長安城里有一座著名的昭陽殿,又稱昭陽宮。看到這首七言詩,林丹汗一顆心冰涼入谷底,一切的一切,再由不得他不信。

  其實這道折子里有一個很大的破綻,就是這首詞,如此露骨的詩詞,說是艷詞一點不為過,以玉觀音的為人,又豈會書寫這樣的詞?可惜,此時的林丹汗早被怒火充滿,根本留意不到這些顯著的破綻。而事實上,這首《萬花香》確實是索諾木找人臨摹的,至于那首七言懷古詩,倒是玉觀音親筆所寫,當時本來是想配上一幅畫的,可不知道該畫些什么,所以空了下來,于是這空白之處被填上了《萬花香》,玉觀音何曾想到,就是這副沒有畫好的畫卷,讓她徹底走向了死亡的深淵。

  林丹汗將《萬花香》丟到了炭盆之中,隨著火焰,燃盡了林丹汗心中的屈辱,也同樣毀去了玉觀音找回清白的最后一點證據。六月初七,大妃玉觀音被送進浣衣宮,六月初八,教坊處高星,伶人趙宇讓暴病而亡。

  阿巴沙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玉觀音被殺的,雖然可汗沒有下達最后的命令,但進了浣衣宮,還不是隨時都會死去?一定要保住玉觀音,不僅僅因為她是大妃,更因為她是烏珠穆沁部的長公主,她是不管烏珠穆沁部眾的事,可莫要忘了,她有一個了不得的外甥女,要是殺了玉觀音,阿琪格會善罷甘休么?阿琪格一怒,烏珠穆沁部眾揭竿而起,黑狼軍無論北攻大寧城,還是西進萬城,于自己來說都是滅頂之災。

  因為女真人可一直盯著全寧呢,全寧一旦沒了,大寧城與應昌將被分隔開來,女真人會像一個釘子一樣釘在各部腹地。阿巴沙有些急了,如果濟農還活著的話,一定會勸阿巴沙耐心一點的,至少也得先跟奧爾格通通氣才行,有奧爾格從外起兵支持,說服可汗的希望才會大一些。

  可惜,濟農早就死了,此時的阿巴沙一直記掛著察哈爾的局勢,他不希望烏珠穆沁部眾徹底離心。之所以能控制全寧,讓黑狼軍子弟不去西邊找阿琪格,最大的緣由就是大汗沒對烏珠穆沁部做什么,可玉觀音一死,恐怕就是局面就不受控制了,奧爾格一定跑過來帶著烏珠穆沁倒向晉北的。

  阿巴沙匆匆趕到皇宮面見林丹汗,只是說了兩句話,林丹汗就下令出去阿巴沙國相之位,并押入大牢。阿巴沙懵了,他怎么也想不通可汗為什么會這么做,他只是勸誡一下而已,不聽也就罷了,怎么還被罷了官爵,丟進了大牢?阿巴沙現在想不明白,今后也一樣想不明白,因為他太不懂林丹汗的心思了。

  玉觀音入宮十余年,很少干預政事,唯一破例的時候,就是幫襯著阿巴沙說些話。如今玉觀音事發,以前的種種都浮現在腦海中,林丹汗要怎么想?你玉觀音誰也不幫,就幫阿巴沙說好話,為什么,要說你們二人沒有干系,誰信?

  至少林丹汗是這么認為的,可他真的想錯了,玉觀音幫襯阿巴沙,只是欽佩阿巴沙這個老臣罷了,如今察哈爾朝,文有阿巴沙,武有敏特,這二人不保,保誰?

  林丹汗遷怒于阿巴沙,看似讓人不可思議,但其中又透著許多的必然。阿巴沙入白甲軍大牢,又會如何呢?至少拉巴什希布是高興的,他的想法很簡單,既然你阿巴沙進了天牢,那就死在里邊吧,想在天牢里弄死個人,實在太輕松了。卜羅庫喜生怕阿巴沙出現意外,所以親自帶人守在牢房里,可即使如此,還是沒能保住阿巴沙。

  六月十三,星夜,一隊白甲軍入牢中巡視,結果卻突然暴起發難,這些人有備而來,又都是江湖好手,卜羅庫喜哪里抵擋得住,那些人沖破牢門,扣住了阿巴沙。

  面對這些突然而來的刺客,阿巴沙并沒有多少懼意,只是他心有不甘,直到此時,他才明白過來,這一切都是沖他阿巴沙來的啊。看著這些不速之客,阿巴沙沉眉笑道,“你們到底是什么人,為何要這般置老夫于死地?”

  “哼哼,想知道我們是什么人,國相還是下去問閻羅王吧”說罷,那領頭之人握著一支鐵筆刺透了阿巴沙的胸膛。

  阿巴沙一點點癱軟下去,那雙渾濁的雙眼,迷茫的看著前方。他不甘心,好想哭出來,年輕時名動京城,曾經發過誓言,要讓察哈爾馬蹄南征,一統天下,那是何等的豪情壯志,可是,為什么自己一直再努力,可察哈爾的情況卻一步步朝著不好的方向發展呢?

  遼陽方面女真人勢力做大,曾經被壓制的抬不起頭的杜棱洪也坐穩應昌,本來就不好的局面,大明晉北之地又冒出一個鐵墨,這個鐵墨夠狠啊,自他起兵以來,僅僅用了兩年時間,就靠著不斷殺戮,直接殺出了整個晉北。本來想著結好鐵墨這個強援,先吞了女真人,到頭來,計劃還沒實施,自己就死在這天牢之中。

  崇禎九年六月十三日亥時,這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因為蒙古草原雄杰阿巴沙被刺殺于天牢之中。這就是林丹汗犯的最大的錯,他把阿巴沙扔進了天牢,卻沒給他足夠的保護,致使這位雄杰不能一展抱負,窩窩囊囊的死去,死時,只有卜羅庫喜看在眼中。這位大相沒有什么豪言壯語,死的也不轟轟烈烈,可他的死,卻給察哈爾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因為他這一死,隱藏在大寧城城里的暗流就會涌出來,同時敏特又會如何想?

  就在阿巴沙被殺的第二天,大寧城西邊的饒州城卻來了一群不速之客,這些人來自晉北,領頭人就是鐵墨和阿琪格。當然這個時候的鐵墨還不知道阿巴沙已經殞命,如果知道阿巴沙已經被殺的話,他一定不會來大寧城。趕來大寧城,就是因為知道阿巴沙乃當世雄杰,懂得時局,勢必會幫阿琪格保住玉觀音的性命。

  本來鐵墨不希望阿琪格親自前來的,只是阿琪格放不下自己的親姨母,無奈之下,鐵墨為了保證不出事,也只好跟著來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