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五百六十三章 來了都是客
  趙新接到鄧飛電報的時候,已經離開了黑龍江城,正在呼瑪河河口做短暫停留。

  如今的呼瑪河口已經不是幾年前的一個兵站外加三十多座木屋的規模了,隨著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來此定居的達斡爾人和鄂倫春人越來越多,甚至還有個別蒙古人。再加上安置在此的關內移民,使這座距離黑龍江城以北僅一百六十公里的村落變成了擁有六百多戶人家、三千多人口的“小鎮”。

  雖然本地的西部和北部山區盛產黃金、煤炭和石英砂,可民政只安排人對煤炭進行了小規模開采,主要是為了取暖過冬。

  整個鎮子目前的經濟還是以農業和漁業為主。要知道在另一時空的呼瑪,全縣耕地面積超過了40萬畝,本時空總共才開墾出三萬多,差得遠呢!

  為了能更好的守護整個外東北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金礦--其實是為了看好趙王爺的錢袋子,趙新打算在明年成立一支專門的黃金部隊,其主要任務就是巡視和守護各地的金礦資源點,以防止關內新移民盜挖。

  這次北上沿途路過每一處定居點,趙新都要走訪一下,來了呼瑪爾鎮也不例外。他帶著阿妙、烏龍在幾個警衛的暗中保護下,一大早吃過早飯就在鎮內外各處轉悠,逮誰就跟誰聊上一會,其目的是詳細了解一下呼瑪爾鎮百姓的實際生活狀況,以及邊民對北海鎮民族政策的看法。

  因為趙新粘了一把絡腮胡子又戴了頂草帽,本地的老百姓并沒有認出眼前這個高大的漢子就是威名赫赫的“趙王爺”,還以為這是民政上下來視察農田水利的人。

  到了下午,他在鎮內的北海商社遇到了幾個結伴來賣糧食的達斡爾人,于是便搭話聊了起來。

  達斡爾人這幾年在民政派來的技術員的指點下,先是通過北海商社提供的五年期無息貸款買到了高產黑麥種子,同時改變了以往經營粗放的種植方法。又因為達斡爾人家家養馬(達斡爾人區分貧富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牲畜的多少),民政便提供了先進的馬拉農具,教他們精耕細作。兩年下來,達斡爾人的農業生產水平比滿清統治時代提高了一大截,每年五十畝地打下的糧食除了歸還貸款都還吃不完,于是便到商社賣糧換取生活用品。

  日子越過越好,使得達斡爾人對北海鎮的官員都是十分感激。他們見趙新這人沒什么官架子,于是話也就多了起來。趙新聊的挺高興,就買了些煙酒當做禮物送給他們。

  淳樸的達斡爾人沒漢人那么多謙讓客套,他們大大方方的收下了禮物,其中一個名叫福明泰的漢子便邀請趙新一行人去家里做客,趙新幾人便欣然前往。

  福明泰一家是呼瑪爾兵站建成后的第一批住戶,一開始是住進了北海鎮免費提供的單間木刻楞,隨著這幾年愈發富裕,他便在鎮子西頭的一塊坡地上另起了新宅子,原來的木刻楞就讓給了新來的人。

  福明泰家的院子是用半人高的柳條籬笆圍起來的,院墻外東側是幾間牲口棚,里面養著十幾匹蒙古馬、兩頭牛和十幾只羊;院子里還開了塊小菜地,種了些茄子、豆角、倭瓜和大蔥,除此之外還養了幾只雞。

  院內的正房是用松木搭的木刻楞,隨著北海商社向邊民提供了大量的鋼質工具,伐木就成了件很容易的事,于是木刻楞這種建筑也在外東北各地推廣開來。不過達斡爾人的房子是典型的滿式建筑風格,前廊后梢,門前立著四根粗大的松木廊柱,用他們的俗話叫“前出狼牙后出獸”。

  福明泰的老婆看到來客人了,便招呼大家去西屋里坐。按照烏龍的提點,趙新等人一進屋先是跟坐在南炕上的福明泰的父親問好。

  “老人家,您好啊!”

  老人今年已經六十多了,正盤腿坐在炕上抽煙袋鍋,看到趙新伸手過來,他知道這是漢人官爺的“新禮節”,于是便放下煙袋,抬起手跟趙新握了握。

  “尊貴的客人來了!對不住您了,我就就剩一條胳膊了。”

  這時一旁的福明泰連忙解釋說,他阿瑪叫阿木蘇,從少年時便給滿清當兵。乾隆二十四年的時候,曾跟著兆惠參加了平定霍集占的戰爭,在“黑水營之圍”中丟了條胳膊。當時兆惠念他作戰勇猛,斬殺多人,本想為其請功,可阿木蘇當時覺得自己命不久矣,便請求以功勞換取回東北老家,兆惠沒多想就同意了。阿木蘇回到東北后,在部落薩滿的治療下傷勢漸好,這才憑著多年積攢的銀子娶妻成了家。

  按照達斡爾人的習俗,正房西屋為上,南炕是首位,那是給家里的老人坐的;北炕是小輩坐的;客人來了則要坐西炕。

  剛一坐下,老人就拿著煙袋鍋請趙新抽一袋,趙新也掏出卷煙請老人抽。問題是煙袋鍋的勁頭實在太猛,才抽了兩口,趙新就給噎的直打嗝,惹得一旁站立的阿妙咯咯直笑。

  因為趙新的身份是民政上的官,又是客人,所以地位如同長輩;他在和阿木蘇說話的時候,福明泰只能規規矩矩的站在炕下陪著說話、他老婆則去了廚房一通張羅,不一會就端出了自家做的奶干和奶茶,然后便又去張羅待客的飯。

  達斡爾人待人誠懇熱情,沒那些虛頭巴腦的,只要來了就是客;即便是再窮的人來訪,也都得殺雞吃頓好的,絕沒有慢待一說。而客人要是不吃,那就是對主人家最大的侮辱和失禮。果不其然,沒過一會,院子里便響起了幾聲雞的慘叫......

  阿木蘇年紀老了,聊著聊著就說起了當年跟著兆惠西征的舊事。福明泰一開始還有些擔心,怕阿瑪說清軍的事惹惱趙新,可過了一會他見趙新聽的津津有味,這才放下心來。

  “打黑水營那可真是苦啊!從十月一直守到來年正月,三個月,天寒地凍,沒過幾天糧食就不夠吃了。回回兵攻不進來,就跑去上游決河灌營,我們就城外拼命的挖溝泄水。回回兵一開槍,就跟地上過雷一樣。兩邊人互相對射,銃子打的就跟潑水似的,好多人就這么死了。太慘了!”

  “那后來呢?你們是怎么扛過去的?”趙新聽的入神,不自覺又咗了口煙袋,辛辣的煙草味頂的他直翻白眼。

  “還是大帥有辦法!白天我們躲在林子里,藏在樹后跟回回兵對射,等到了晚上,大帥就讓我們把樹砍了,從樹干里把回回射來的銃子掏出來......”

  老人之后又講起當時斷糧斷水,清軍先是殺馬,后來為了保證馬匹數量,只能將馬鞍子上的皮子拆掉烤了吃。要不是后來在挖井時從地下挖出兩屋子陳年糧食,幾千人不知還會餓死多少,當時所有人都說這是老天幫忙,皇上庇佑。

  “唉!我這條胳膊就是突圍的時候被回回的銃子給打斷的,一晃都快三十年了。”

  聽了老人話,趙新眼前不禁浮現出當年萬里瀚海、烽火狼煙的場景。要知道清軍可不是武裝到牙齒的北海軍,幾千人深入敵后,被數萬敵軍包圍,筑土為城,孤立無援,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還能足足堅持近三個月。

  不談立場,兆惠和當年參加黑水營被圍的清軍絕對是軍人的楷模。要是沒有當年清軍的浴血奮戰,就沒有天山南路的190萬平方公里國土,也就沒有“自古以來不可分割”之說!

  想到這里,他看向阿木蘇老人的目光里就充滿了敬意。

  唉,也就因為兆惠是個滿人,這要是漢人,還不得讓另一時空中的某些人給吹上天去。想當初李如松在碧蹄館以四千對兩萬,才打死打傷了一千多倭寇,就被某些人給吹成了神。

  正當趙新因阿木蘇的講述陷入沉思的時候,就聽外面傳來一個大嗓門的喊聲:“福明泰大哥在家嗎?”

  “在呢!”福明泰急忙出屋一看,原來是幾個熟識的鄂溫克獵人站在院門外。因為趙新的幾個警衛都在院子里呆著,鄂溫克人也不知道什么情況,便沒敢進來。

  此時趙新跟阿木蘇說了兩句,也起身出來,就見院子門口站著三個身穿狍子皮衣的壯漢,身上背著火槍,而肩膀上扛著的木架子上還掛著一頭野豬。

  福明泰笑著跟趙新解釋,說這三個都是他的好朋友,今天打了頭野豬,想過來跟他換點糧食帶回去。北海商社跟邊民收皮貨山貨藥材,但野豬是不收的,要知道北海鎮自己就開了五座養豬場。

  來了都是客,福明泰說完就招呼對方進來,而趙新的警衛本想阻攔,卻見趙新微微搖了搖頭,便停下了腳步。

  幾個鄂溫克人放下獵物,先是去西屋跟阿木蘇請安問好。一下來了這么多人,屋里根本坐不下,趙新便提議去院子里坐著聊,反正現在天氣也不冷。

  眾人一起忙活,先是在院子里擺了張炕桌,又用木頭當凳子,福明泰還在空地上點了一堆蒿草趕蚊子。

  阿木蘇看到野豬,高興的道:“薩滿神賜福,提前過年了!”

  三個鄂溫克獵人的手腳很是麻利,拔毛開膛剖腹收拾完攏共才用了一個小時,等福明泰的老婆將豬肉燉上了,他們這才過來席地而坐喝起了奶茶。

  趙新從兜里取出煙,示意他們自取,幾個鄂溫克人也不扭捏,各自點上一根,沖趙新笑了笑。一旁擔任翻譯的小烏龍剛伸出手來也想來一根,結果被趙新一巴掌給打了回去。

  “屁大的孩子不學好!”此刻趙王爺全然忘了當年他學抽煙的時候,也不過才十五歲。

  “我不小了,轉過年就十六了。”烏龍低下頭嘟囔了一句,透著一股子不服氣。

  趙新胡嚕了兩下對方的后腦勺道:“過了十八再說吧你!”

  鄂溫克獵人見狀都呵呵笑了起來,趙新于是便自我介紹,說是從黑龍江城來的民政辦事員,和三人聊了起來。這是他才得知三個鄂溫克人分別叫達瓦、那彥卓和烏布力。三人都住在附近的山里,并沒有在呼瑪爾鎮定居,趙新不免有些奇怪,便問了起來。

  達瓦一邊噴云吐霧一邊道:“這位大人,官府不光派人給我們蓋房子,還搭了犴圈,打了井引水給犴喝,按說我們得感謝官爺。可大人啊,犴這東西喝慣了山泉水,井里打上來的水它就沾沾嘴,根本不喝。”

  趙新知道對方口中的“犴”就是指馴鹿,于是好奇的問道:“這么不好養?”

  “唉!我先前聽官府的,帶著我那二十多頭犴就下山了。三個月,三個月就病死了六頭。”達瓦說完,抬手擦了下眼角的淚花,他是真心疼啊!

  趙新聽了烏龍的翻譯,同情的拍了拍對方的肩頭,隨后又問道:“你們現在梅花鹿飼養搞的怎么樣?”

  “這個好!”四十多的烏布力道:“我養了十多頭梅花鹿,去年光是割鹿茸賣給北海商社就賺了不少,今年打算把家里那幾頭犴都賣了,專養梅花鹿。”

  此言一出,達瓦和那彥卓的臉上都露出了羨慕的神情,要不是家里馴鹿太多太難伺候,他們也想定居下來養梅花鹿。這兩年邊民割下的梅花鹿茸都是由北海商社統一收購,然后再由貿易部賣到南方和島國,有多少要多少。

  《本草綱目》上說,鹿茸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從古至今都是名貴藥材。

  趙新對鹿茸起初一點都不懂,還以為什么鹿茸都一樣呢。后來有一次在沈敬丹家吃飯時隨口說了幾句,結果讓正好來串門的吳顯寧給上了一課。他這才知道鹿茸講究的是個嫩,骨質越少越好,而梅花鹿的茸骨質最少,藥性也最好,馬鹿次之,馴鹿最差。

  以前由于滿清對東北封禁,鹿茸在南方的供應量并不大,于是便有藥販子用陜甘一帶的馬鹿茸冒充梅花鹿茸來賣,吳家的藥房就曾上過一次當。后來吳顯寧在黑龍江城主持診所時,聽說索倫人有養馴鹿的,就讓人割了點茸來,誰知給病人一試,藥性比馬鹿還不如。

  趙新對達瓦和那彥卓道:“聽到了沒?你們何必非要養犴,養梅花鹿不是更好?況且下山定居每家還分五十畝地,民政給你們發種子發工具,水渠都幫你們修好了。”

  達瓦聽了只是悶頭不語,叫他放棄幾十頭犴,實在心有不甘。而那彥卓猶豫了片刻,終于壯起膽子道:“官爺,我說句不好聽的,當年朝廷也讓我們在昭額里蘇種地,可才干了三年就不讓干了,又把我們趕回山里放犴打獵。”

  趙新聽了連忙追問,那彥卓看對方并沒有生氣,索性就講了前后經過。

  原來在乾隆二十年的時候,時任呼倫布俞爾總管的瑚爾起奉命率領索倫和巴爾虎部官兵出征新疆,可等他們五年之后凱旋歸來,卻發現當地的索倫和巴爾虎人的生計十分艱難,不少人已經淪落到捕魚衛生,甚至有人乞討度日。

  于是瑚爾起便奏請乾隆,請求在呼倫布俞爾墾荒種田。雖然軍機處的態度模棱兩可,不過乾隆還是同意了。之后清廷又是調撥種子,又是修水渠,還給牲畜,另外還特意從西北調來“塔里雅沁回子”教他們如何種地。

  雖說索倫人不擅耕種,收成也不高,可總歸能解決溫飽問題,而且一年比一年強。可誰知到了第三年的時候,朝廷突然來了命令,撤回“塔里雅沁回子”和發下的工具耕牛,已經開墾的耕地在當年收獲后就不許再行耕種,實行退耕還牧。

  趙新聽完已經大致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笑著道:“滿清朝廷不讓你們種地,是因為關內的滿人打仗已經不行了,一個個吃喝玩樂,而你們呢?常年在山林間生活,終日靠捕獵為生,遇到的不是野豬、熊就是老虎,彪悍不減。所以他們才不讓你們學種地,好讓你們繼續給滿人當兵賣命。可我們北海鎮不一樣,老百姓過的約好我們就越高興。”

  達瓦突然道:“有啥不一樣?狩獵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本事!再說北海軍不也從我們族人里招了好幾百人么?我兄弟就去了。”

  “呵呵,達瓦兄弟,你還是軍屬呢!那你知不知道他們除了要訓練,每天還要學官話,讀書識字呢?”

  “什么!還教他們念書?那我家溫岱以后是不是可以當秀才了?我家也能出讀書人了!”達瓦大字不識,溫岱臨去南洋前寄的信他都沒拆開看過。此刻聽了趙新的話,難以置信的張大了嘴巴。族里的薩滿說過,讀書人可都是天上的星星下凡。

  “當然了,等過幾年他們退伍,都能去工廠或是鄉鎮做事,再也不會有挨餓的日子。你看啊,現在黑龍江城、雅克薩、甚至是尼布楚那里都開了學堂。就算不愿意在黑龍江城住,還可以去雅克薩和尼布楚啊?民政上會派人去教你們養梅花鹿,教你們怎么種黑麥和甜菜,這日子不比打獵放犴強?”

  趙新這一路走下來,最大的感受還是得通過向邊民傳授先進的農業技術,使他們從大山里走出來;另外一個就是普及教育,傳播中華文化。

  先進的生產力和強大的文化,才是吸引少數族群融合的動力,再加上通婚,過不了一百年,這片土地上的大部分邊民就會轉變為漢族的一份子。

  到了晚上,福明泰的兒子和閨女也從呼瑪爾鎮的學堂下課回家。趙新他們一行和三個鄂溫克人在福明泰家里吃了頓豐盛的手把野豬肉和燉雞,不過趙新覺得最好吃的還是那碗拌柳花芽兒。他硬著頭皮干了兩杯白酒就喝不動了,要不是阿妙擋著說趙新身體不好不能多喝,估計就得被警衛抬回去了。

  不過趙新覺得只此一次就夠了,下回說什么也不吃了。手把肉上的豬毛沒拔干凈不說,老阿木蘇上來就把兩只雞頭都夾到了他碗里,說什么只有貴客才能吃雞頭。

  看著烏龍大快朵頤的啃雞翅膀,趙新真想換換啊!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