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三國:開局告訴劉備我是穿越者! > 第372章 諸葛定策
  劉司空府。

  諸葛亮和劉曄一進中堂,便見劉備正獨自一人,在堂中負手踱步。

  二位對視一眼,一起朝劉備揖手道:

  “主公!”

  劉備聽到二人聲音,立刻回身看向二位,方才還沉靜的臉上爬上了笑意:

  “真是多有叨擾。我方才已經命人去請二位,這才想起今日如雪和均兒到許都了。如此,竟是打擾了二位與家眷團聚,還望見諒!”

  劉曄溫聲笑道:

  “主公太見外了。還是主公請人一路護送我等家眷來京,我等感激都還來不及。”

  劉備望著劉曄燦爛的笑臉,深感欣慰,立刻招呼二人:

  “今日請二位來,是為了一件大事。”

  話音未落,劉備的神色已經凝重起來。

  劉備帶著二人走到案幾旁,指著案幾上的大漢地形圖,沉聲說道:

  “陛下已經下詔收回各地兵權。雖然初衷是鞏固漢庭,但此舉略有冒進,怕是會引起各地動亂。”

  “我請二位前來,是想商議一下,提前做好預防之策,防患于未然。”

  劉曄微微頷首,上前一步,盯著地圖,眉頭淺皺。

  諸葛亮站在原地未動,輕搖羽扇,緩緩開口:

  “天子詔書一出,各懷心思的不在少數。動蕩怕是免不了的,只是看大還是小了。”

  劉備聽此,心下一沉,目光晦暗。

  諸葛亮上前一步,用羽扇指著地圖:

  “而最大的變數便數冀北袁本初。”

  劉備微微點頭,若有所思地開口說道:

  “如今,這也是我最擔憂的。但今日早朝,天子已經收到袁紹愿交兵權的上書,卻令我頗為意外。”

  劉曄看了一眼諸葛亮,舒展開眉毛,抬頭望著劉備道:

  “不交便是抗旨不遵,交了又定然不甘。這恐怕只是權宜之計而已。”

  諸葛亮默默在堂中踱步,聽到此停下了腳步,望向劉備的神情逐漸嚴肅:

  “主公,鄴侯占據北方四州之地,久握大權,并非等閑之輩,又豈會甘心讓出兵權?正如子揚所說,此番表態,多半只是權宜之計。”

  劉備皺起眉來。

  天下諸侯,唯有冀州兵多將廣,沃野千里,一枝獨秀,加上袁氏的深厚底蘊,袁紹一門之勢,已經成了一方氣候。

  若是此次真的逼得袁紹反叛,那天下定會重新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劉備抬眸問道:

  “陛下分封文遠將軍,并回收袁紹兵權的詔書哪天送出?”

  諸葛亮上前應道:

  “依照陛下的習慣,應該是明日送出。”

  話音剛落,劉備立刻凝神說道:

  “現在看來,此事不妥。”

  諸葛亮微皺長眉,沉思片刻道:

  “主公和子揚所言不錯。若是袁紹有二心,張將軍此行定然非常危險。”

  劉曄點了點頭,目光幽深,盯著地圖上的鄴城:

  “袁本初手下謀士武將眾多,其后牽扯的世家利益更是紛雜。袁本初好謀卻少斷,即便他不想反,手下謀士也難保不會攛掇他叛亂,張將軍收兵權之行,無異于火中取栗。”

  接著劉曄微嘆了一句:

  “但陛下決心已下,詔令已出,必然是攔不下的。”

  諸葛亮對劉曄緩緩點頭,搖著羽扇繼續說道:

  “況且,如今曹將軍已經傷愈,文遠將軍分了兩千兵馬隨曹將軍留在了邊境。僅憑張將軍手中剩余的不到兩千多人馬,深入冀州去接兵權,的確危機重重。”

  “為今之計,不如派公臺先生從徐州緊急調出一支人馬,策應文遠。”

  劉備聞言,眼中的神色愈加陰沉。

  兵權接收之事,陛下勢在必行,無法阻攔,但決不能讓文遠陷入死局。

  雖然文遠有勇有謀,但抵不過袁紹詐計百出,萬一真的有險,豈不是送命?

  只是,從徐州調兵,會不會過于繁瑣?

  劉備抬眼問道:

  “諸葛先生,為何要從徐州調兵?”

  諸葛亮也抬眼望向劉備,目含星辰:

  “如今局勢微妙,主公人在許都,袁本初必然緊盯許都動靜。若從許都調人馬北上,必然會引起冀州的戒備之心,不僅容易會錯意,還會為主公落下話柄。”

  “但如果從徐州那邊調兵,可假扮兗州舊日之曹軍,以收攏人馬之名行動,更加隱蔽而增加勝算。”

  目前看來,調公臺來協助文遠,不失為一條上策。

  既能試探出袁紹之心,也不違抗陛下旨意,更能護文遠周全。

  劉備抬起頭,眼神堅定起來:

  “就依先生此番安排!”

  諸葛亮又繼續說道:

  “公臺入冀州,為防止打草驚蛇,能調去的人馬不能太多,文遠將軍即便是有公臺相助,此行也甚是危險,還須同時將高順將軍提前調往陳留,以備策應。”

  劉備聞言頻頻點頭:

  “如此一來,便更加周全。事不宜遲,我立刻去下令。”

  諸葛亮卻拱手道:

  “主公且慢。”

  說著,諸葛亮的臉色嚴肅了起來:

  “若袁本初果有二心,這天下恐怕就要亂了。”

  “袁本初四世三公,極其重視聲名,之前幾次欲攻曹操,都是再三猶豫,托事造端,為的就是名正言順。”

  “不到萬不得已,他必然不愿背負亂臣之名,而只自稱勤王之臣。”

  “屆時主公和袁本初必然有一場大戰。而遼東公孫度并非安分之人,若看出端倪,恐怕會趁機作亂。”

  諸葛亮右手輕抬,以羽扇指向渤海之濱:

  “為防陷于被動,請主公調鎮東將軍重兵鎮守瑯琊,一防公孫度渡海生事,二防袁譚南攻徐州。”

  劉備倒吸一口冷氣。

  這一點,要不是諸葛亮提醒,他怕是會疏忽過去。

  他和袁紹全力對戰,若是這個公孫度渡海而來,突襲青州,直下徐州,來個漁翁得利,局面就被動了。

  諸葛亮停了一停,望著地圖繼續說道:

  “另外,荊州兵權雖然已經上交,但南部的交州還未有回音,交州刺史和世家之間的關系也錯綜復雜,須調動荊州南部將領駐守交州邊境,以防有變。”

  一席話了,諸葛亮對著劉備拱手道:

  “如此安排,應可穩住局面,不至有失。”

  劉備望著諸葛亮,眼中光芒大盛,當即對著諸葛亮深深一揖:

  “當初軍師舉薦先生,便對先生贊不絕口。先生之遠見卓識,果然令人欽佩不已。感謝先生指點,不勝感激!”

  諸葛亮急急扶起劉備:

  “主公多禮了。為主公分憂,保社稷安穩,是亮職責所在。”

  劉曄想了想這二人,一臉的贊賞之情。

  好一個瑯琊才子,襄陽名流,水鏡高徒。年輕至此,卻有如此深刻之洞察,寬廣之眼界,縝密之布局。

  主公有他相助,軍師確實可以好好放心了。

  不過,大局雖有了布置,但世事總在變化之中。誰又能算得精準?若是哪里出了變故,也只能是隨機應變了。

  劉曄想起了蘇哲,嘆了口氣。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