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萬歷新明 > 第一百二十章 海運
  王世貞嘴上說著“仗義死節”或“士可殺不可辱”之類的豪言壯語,但身體很誠實。

  被王世懋懇切的勸了幾句后,王世貞只能轉進。其實,馮保在掰彎王世貞之前,已經把他的歷史查了個底兒掉。

  王世貞在文壇的發跡和他個人文藝理論的成型,固然有天才的成分,但更多的是“踩在老前輩的肩膀上”。他年輕的時候,先加入了李先芳等人在京師建立的“刑部詩社”,從中汲取了復古的觀念和營養。

  按馮保調查,是李先芳和李攀龍等人先結社,后來把王世貞引進門。這個高舉復古大旗,最后影響了全大明的文學社團,核心成員始終六人,領導權之爭先后在李先芳、李攀龍和王世貞之間展開,而王世貞最終取勝。

  王世貞入社之后,先聯合李攀龍排擠了李先芳。李先芳屬于沒享受勝利果實就離隊的老鳥,為人也比較豁達,最后回老家修家鄉志去了。

  排擠走李先芳后,王世貞提議以李攀龍為首,六個核心成員結成正式的復古詩社,并制定了社團紀律,其中有慎重選擇成員,不允許成員加入別的詩社,必須保持對本詩社的忠誠等條款——已經有了后世黨團的雛形。

  詩社成立后,對內“刻厲相責課,務在絕他游好,一意行其說”,對外由王世貞出錢,終日交游招妓,以狂士自居,大肆炒作。

  具體炒作手段有:自尋當時的大畫家李某作“六子圖”,以“子”自稱,打造“狂人”人設;然后,六人之間互相寫詩作文吹捧,出《六子集》等猛刷聲望。

  出《六子集》的時候,社里的老詩人謝榛不干了。他成名很早,在當時詩壇已經屬于頂尖的人物,沒有炒作需求,就不愿意和他們詩詞唱和互相吹捧,最后也被王世貞和李攀龍聯合排擠脫離詩社。

  因此,所謂的《六子集》其實應該是《五子集》。大明文壇給王世貞洗地的,碰到《六子集》基本要繞著走。

  謝榛脫社后,王世貞又引入了吳國倫,仍為六子。但令人無語的是,這六人對外宣傳時仍把已經脫社的謝榛帶上,號為“后七子”,這招后世演藝圈都用爛了,但在當時的大明,這招還是很新鮮的。

  他們提出的復古口號,雖然震動文壇,但在馮保這樣的大家看來——和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嘉靖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并無本質上的差異。

  這后七子如何評價前七子呢?“模擬痕跡太露”!王世貞批評前七子的文章詩詞復漢法唐痕跡太著,而他們所作的詩文,模擬痕跡比前七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最后的斗爭在李攀龍和王世貞中間展開,李攀龍是苦出身,根本干不過王世貞這個官二代。首先王世貞特別會做人,每次聚會都是他出錢。

  其次王世貞為人灑脫,對脾氣各異的兄弟都能包容,而且很講義氣,從他對楊繼盛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來。

  最后,領導權和平過渡,王世貞最后終于取得了復古詩社的主導權,并以此為核心,將國朝的文學詩歌、藝術賞析、史學等文藝方向打上了個人印記,最終被公推為天下文壇盟主。

  因此,了解到這些信息的馮保,看似冒險,其實已經把王世貞算到了骨頭里。

  而馮保如此大費周章,其實還是看中了王世貞在士林的影響力,拿下了王世貞,就扭住了大明文壇的牛鼻子。

  王世貞這頭呢,兒子侄子都被朝廷攥在手心,本身也不是一個硬骨頭,為人早被馮保看透了。因此,最后還是老老實實的把文章送到日報社。

  這兩篇文章煞費苦心,若直接鼓吹“反兼并”,盡管政治正確,但在文壇引發的后果極其難料;若直接吹捧皇帝、頌圣,又怕被“馮邦寧”認為屬于“高級黑”。

  哥兒兩個研究了半天,最后拿出“馮邦寧”的信仔細看了一遍,發現真的對內容無任何提示和要求。王世貞最后恍然大悟,就找了自己尚未流傳的,關于文藝理論方面的兩篇文章送過去了。

  馮保見他上道,就不為己甚。王家兄弟的四篇文章,隔三差五的在日報上發表,就目前的形勢來說,恰到好處。明白的人自然能明白怎么回事,不明白的人——馮保也不在乎他明白還是不明白。

  況且這種事就是開頭難,以馮保的見識,這些人一旦節操落地,底線往下掉的速度大概要比妓女脫裙子的速度還快。

  以后得閑了,慢慢***壇盟主,這成就感比自己在司禮監干掌印的時候別有一番過癮滋味。不得不說,馮保能有這種感覺,其心理大概已經逐漸扭曲、黑化了。

  江南文壇被報紙和“松江奴變案”攪動的風起云涌。此際的京師,王世貞的好朋友,王宗沐同學也搞得朝廷一地雞毛。

  原來,八月份,朝廷漕運總督王宗沐再提利用海運實施漕運事。

  這家伙曾經在隆慶五年十月連續奏請隆慶帝,將已經停掉一百六十年的海運漕運回復起來,號稱“為國家千萬年無窮之利”。

  當時隆慶帝同意,高拱也非常的欣賞他,支持他將這事情辦成。

  王宗沐不負眾望,做了做準備,隆慶六年三月就利用海運從南方運輸十二萬石糧食到了天津。

  這十二萬石糧食再從疏浚過的大沽河(海河)轉到北運河,最后抵達北京,可把高拱高興壞了。

  當時,以復海運之功,升巡撫都御史梁夢龍、王宗沐各俸一級;參政潘允瑞升一級;當時得直隸巡按李栻也把高拱好個吹捧,大肆表揚諸臣經始之勞,輔臣贊決之力。

  然并卵,隨后南京給事中張煥就彈劾王宗沐:“比聞八舟漂沒,失米三千二百石。王宗沐預計有此,私下令人買米抵補,夫米可補,人命可補乎?”

  王宗沐當時叫屈,請朝廷派員核查。但當時穆宗病重,隨后駕崩,這事兒就擱下了。

  等穆宗喪事辦完,高拱支持王宗沐繼續干。然而,等萬歷元年春天,第二次海運走到即墨時,遇到颶風,七艘船沉沒。

  這下子給事中賈三近、御史鮑希顏以及山東巡撫等一擁而上,都說海運不行,這事兒就黃了。

  朱翊鈞穿越以后,當時對全國海運的情況也并不清楚。后來聽說這事的時候,還把王宗沐當時報給穆宗的奏章翻出來看了看。然而,里面全部是很文學、很玄幻的描述,朱翊鈞根本沒看懂。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