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我在明朝賺大錢 > 第551章 這么厲害?
  “兒臣恭請父皇圣安,恭請母后金安。”

  對于叩拜在地的三個兒子,朱棣連看都沒有看一眼,只是很隨意的擺了擺手,示意自己正忙著呢,根本就沒有時間搭理他們。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朱棣像極了當年的朱元璋:想當年的朱元璋對于自己的兒子相當的嚴厲,動輒就親自上手把不聽話的兒子們揍的鬼哭狼嚎。朱棣同樣如此,尤其是太子朱高熾和漢王朱高煦,從小就沒有少挨過朱棣的打。

  好在徐皇后較為仁慈,所以兄弟幾人總是覺得母親更加親近一些。

  “福建那邊剛剛貢了四十石柑橘過來。”徐皇后滿臉都是慈祥的笑容:“這月份里頭,能吃到新鮮的柑橘可是殊為不易,聽說是在專門的暖房里邊培育出來的,一會你們兄弟都拿一些回去嘗嘗鮮……”

  對于太子兄弟三人而言,就算是在寒冷的季節吃到新鮮的柑橘也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但畢竟是母后的一番心意,兄弟三人趕緊恭恭敬敬的謝恩。

  正處于“工作狀態”的朱棣根本就沒有理會皇后和皇子們之間“母慈子孝”的溫馨場面,而是直接對身邊的李芳說道:“言官所奏孫成巖販運私貨謀利一事,讓錦衣衛那邊不要跟著摻和。”

  “陳石基。”

  在一旁垂手肅立的陳石基趕緊踩著小碎步湊上前來:“萬歲有什么吩咐?”

  “孫成巖的那個事情,交給你們安北衛查一查,盡快弄個結果出來。”

  “奴婢遵旨。”

  “好了,你們都退下去吧。”

  陳石基和李芳躬著身子慢慢退下,旁邊的三位皇子雖然什么話都沒有說,但卻全都心中雪亮:皇上在偏袒孫成巖。

  孫成巖走私牟利的事兒,雖說還沒有鬧到滿城風雨的地步,可也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朱棣卻不允許錦衣衛插手,還讓安北衛去查孫成巖的“罪證”,這已經是非常明顯的偏袒了。

  那孫成巖原本就是安北衛的前任領導,顯然卻讓安北衛去查他,就算是傻子也知道這事肯定會不了了之。

  而且剛才朱棣所說的“盡快查出個結果來”的囑咐,基本上就相當于是在說“這事意思意思也就行了”的意思啊。

  “這幾日來,朕心情頗佳,你們就不要走了,陪著朕和皇后吃頓飯吧。”

  皇子們進宮探望父母,都是有固定的時間和安排,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但所謂的探望幾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禮儀,無非就是按部就班的請安問吉,然后再“恭聆圣訓”而已。真正像普通的老百姓那樣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頓飯的機會極少,就算是太子也很少陪著皇帝皇后吃飯。

  今天朱棣和皇后卻要和皇子們一起吃飯,這樣的情形確實非常罕見,足以證明皇帝和皇后的心情非常之好。

  朱棣的心情確實很不錯,宴席才剛剛擺開,就接連吃了好幾杯酒,原本黝黑的臉龐頓時就變得又黑又紅,連講話的聲音都變大了許多:“孫成巖這個人你們是知道的,一直以來都有人說他謀取私利,對于這個事情你們怎么看呀?”

  怎么看待孫成巖的事兒?

  還能怎么看?

  剛才朱棣的態度已經很明顯了,所以三位皇子只能異口同聲的說道:“父皇圣明如炬……”

  “哪有那么多的圣明如炬?不過是因勢利導而已。”朱棣哈哈大笑著說道:“孫成巖這個人,朕是知道的,確實有些貪財的小毛病,而且不是一次兩次了。但這孫成巖終究還是薄有微功……”

  朱棣之所以不愿意因為一點錢財的事情就查辦孫成巖,除了因為孫成巖曾經是朱棣本人的親衛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孫成巖是靖難功臣。

  想當年的孫成巖,為了靖難之事確是披肝瀝膽出生入死,這是朝堂上下全都知道的事情。而且在五馬嶺大戰當中,孫成巖又拼死作戰甚至丟了兩條腿,只能終身癱瘓。雖說朝廷給了他很高的爵位,但事實上的官職和權力已經全都沒有了。

  對于皇帝而言,一個沒有權力和官職的功臣舊部,撈點錢真的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絕不過分苛責曾經的功臣,只要沒有什么大錯全都可以既往不咎,這也是要做給其他那些靖難功臣看的,朱棣必須在這個事情表明態度。

  “父皇厚待功勛之臣,正是仁君本色……”

  站在歷史的高度上,朱棣這個人有功也有過,可以說他是雄才大略的君主,也可以說他是殘暴嗜殺的篡逆者,但“仁君”二字絕對和他不沾邊。

  太子的這句話,明顯就是拍馬屁。

  根本就不等太子把話說完,朱棣就已經哈哈大笑著打斷了太子的話語:“你錯了……”

  “兒臣恭聆父皇教誨。”太子趕緊做出一副虛心請教的模樣。

  “朕之所以寬待孫成巖,和仁不仁的沒什么關系,而是因為孫成巖還有用。”

  孫成巖有用?

  他都已經成了個癱子,而且連一點點的權力都沒有,還能有什么用?

  朱棣并沒有做出哪怕一句解釋,而是隨手從袖子里掏出了兩份奏章:“你們都看一看這兩份陳奏吧。”

  皇帝竟然把奏章隨時帶在身邊,足以說明這兩份奏章非常非常的重要。

  太子先看了看第一份奏章,并沒有多說什么,就隨手遞給了身邊的漢王朱高煦。

  漢王朱高煦拿起奏章看了看,頓時有種不明所以的感覺,因為這份奏章就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請罪折子,抬頭部分簡簡單單:

  “臣,徐靜昌謹奏:為擅自出兵漠西咎事。”

  身為監軍,在沒有經過朝廷允許的情況就同意了趙深出兵漠西的事,他徐靜昌是有責任的。

  但這個所謂的責任也不過僅僅只是個說法罷了,畢竟自古就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傳統,而且徐靜昌這個“監軍”本身就代表了朝廷,只要時候補一份這樣的請罪折子,也就算是向朝廷打過報告了。

  “竊臣仰承浩蕩皇恩,于御前行走,每有頑劣不堪情事,多為天聽所容,且寄予重任……臣本無知無識,蒙圣上簡拔……”

  這份請罪折子的前半部分,其實也沒啥營養,無非就是徐靜昌說自己其實就是個不學無術之輩,因為被皇上看重才做了“御前行走”的侍衛,并且成了漠東的監軍。

  其實,所有的這些話,基本上就是在客套,很多朝臣的折子都會這么寫,連一點點的新意都沒有。

  “……自臣履命以來,查漠東乃貧乏之地,資不足以安民,械不足以綏地,于是恣睢專行,廣積厚重,蓄之以實,終稍有微成……”

  這幾句的意思就是,雖然我代表朝廷監督整個漠東,然這東西實在是太窮了,為了安定本地的老百姓,為了增加軍隊的戰斗力,不得不做了一些上不了臺面的事情。好在我們這邊終于積攢了一點實力……

  雖然徐靜昌沒有明說他到底做了什么上不了臺面的事情,但朱高煦卻早已心中雪亮:徐靜昌說的應該就是漠東和孫成巖勾結走私的那個事!

  “臣察漠西虜部似有隙機,遂擅做主張以擊之,趟敗兵師辱,臣甘請罪責。”

  雖然最后的這一段話字數很少,但這才是真正的內容:我徐靜昌發現西邊有了機會,來不及請示干脆就自作主張,帶著兵去打擊敵人。要是戰敗了,愿意承擔所有的責任。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抓住機會果斷出擊,而不是墨守成規的請示朝廷,這也是正常情況。至于說承擔責任云云,其實也就那么回事!

  徐靜昌的這份請罪折子,其實并沒有什么出奇之處,直到漢王朱高煦從太子手中接過第二道奏章的時候,才終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份奏章是出自趙深之手,簡潔干練言簡意賅:

  “臣趙深者謹奏……臣聞西敵隙機,然臣瞻于前而顧于后,監軍徐者,力主進軍擊之……且深入不毛,不辭勞苦跋涉九日,臣酣戰之際,徐者已拔哈爾林。迫降酋子,并偽王嬪妃、偽官署四百余人,獲男女兩萬余,繳獲偽敕綬、印璽等物……牛馬羊駝七萬余,旗幟兵杖無數,更有軍馬萬四千匹……”

  看到趙深的這份奏報,朱高煦立刻就傻眼了,趕緊又看了看上面的日期,甚至還和第一道奏報核對了一下,頓時吃驚的張大了嘴巴:從出兵到攻占哈爾林城,僅僅只用了十七天的時間!

  以七千精兵橫幅浩瀚大漠,突然兵臨城下,這樣的用兵手法確實堪稱果斷大膽,但十七天……這也太快了吧?

  光是穿過大漠就耗費了九天時間,也就是說徐靜昌只用了八天的時間就打下了哈爾林。

  朱高煦本就是全程在第一線參與過靖難大戰的人物,深知哈爾林城那樣軍事要塞到底有多么難啃,八天真的能打下來嗎?

  根據趙深的說法,在這次戰斗中,徐靜昌的表現簡直就如同戰神降臨一般神勇無敵,不僅親自在第一線坐鎮指揮,而且還第一個進入哈爾林城,接受了敵人的投降。

  要是別人送來這么夸張的捷報,朱高煦肯定連一個字都不會相信,但所有的戰果全都寫的清清楚楚:哈爾林城已經攻克,鎮守哈爾林的帖木兒長子已經向徐靜昌投降,連印信、敕綬什么的都繳獲了,其中還有很多身份高貴的蒙古王公大臣,更繳獲了好幾萬人口和無數的兵甲器械,以及一個完整的軍馬場和一萬四千匹戰馬!

  雖然夸大軍功是歷朝歷代軍隊的“傳統技能”,但趙深說的這些根本就不可能作假。

  畢竟那些被俘的蒙古貴族和高官是要帶回來的,還有那么多的人口、物資和牲畜,這玩意總不可能全都是信口胡說的吧?

  徐靜昌什么時候這么厲害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