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英倫1986 > 第一期沙雕問答
  開書都兩個多月了,字數也走到四十多萬了。

  我平時還是很喜歡看評論的,基本上每條評論都要看看,看看讀者老爺的反饋等等情況。

  本來還幻想著抄抄書評呢,但我也不知道為啥,我的書評論普遍不多,好像看撲街作者的書,讀者老爺們都不愛評論?

  今天也是寫著寫著寫煩躁了,整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沙雕問答,在這里統一回復(狡辯)一下。

  ...

  首先第一個。

  在前幾章就有一些大聰明和美吹在那里評論。

  ①主角憑什么看不起美利堅啊,你一個帶英貴族有什么資格看不起人家美利堅人,你不知道人家美利堅以后有多強嗎?

  ...

  答:看到這種評論,我實際上有點麻木,但凡了解點歷史的,總該知道美利堅是怎么來的吧?

  他那點歷史攏共二百多年,你猜猜他們當初沒獨立之前,是怎么回事?

  帶英的傳統貴族又怎么不能看不起他們?

  而且書里那個看不起富商之女的橋段,是有無數真事印證的真實事件呀,就算不懂,可以了解一下嘛。

  為什么非要給我東扯西扯的,有些人覺得美利堅強,那是因為宣傳上,你只知道他們,但不代表別人都要像這些人的認知那樣,多么在乎他們。

  我看有些評論里,動不動給我來一句,人家歐美如何如何,你這不能如何如何。

  好家伙,一句歐美你把整個歐洲和北美當整體了?

  有些情況下,在大方向上,是能用這樣的詞,但只要一細分,歐是歐、美是美、人家那么多國家和地區,都被有些人當一樣的了,這種東西我簡直無法吐槽了。

  難道你看一個年代文,主角要是穿越回華夏了,那以前島國還很強呢,主角是不是也要看得起島國?

  這是立場問題啊,有什么可杠的?

  ..............................

  ②本書對話沒有翻譯腔,沒有代入感,不真實。

  答:前一段時間有個人,跑來對我指指點點的,說這說那的,那書寫出來是給自己人看的,為什么國外題材的書就非得用翻譯腔寫?

  難不難受啊?

  哦...上帝啊,我真想照著你的腚溝子上狠狠踹一腳。

  我至今都記得那位讀者老爺,掛著個李佳欣的頭像,一副大言不慚的樣子,對我指指點點,還美其名曰兩本書都支持我了,還幫我推書了,說我要聽他的意見,不能玻璃心。

  我按照他的名字一查,好家伙,兩本書都是2點粉絲值,總共兩本書加起來4點粉絲值,您的支持真是讓我感動。

  別的不說了,打賞個黃金、不白銀盟主吧,我給我在法國的二舅姥爺拉過來,讓他給你找個純正的倫敦人,用倫敦腔親自給你朗讀英文的都行,這夠不夠有代入感?

  .....................

  ③醉了,你這是1986年?你覺得那個時代沒相機和攝像頭?我們那邊城市八九十年代結婚都有手持的攝影機,一抓一大把,什么香江更多,外國就不用說了。

  答:這個問題至今還掛在書評區,本來給他回復了,但好像發不出來。

  這給我氣的呀...

  說不好聽的,簡直無心碼字。

  我鄭重聲明一下。

  如果有的專業問題,不懂。或者沒看明白之前,先別急著噴,咱可以搜一下...

  但不懂,硬是偷換概念,還一副指點我的樣子,就真的搞心態了。

  拍電影的那叫膠片攝影機,是用的膠片!膠片!膠片!

  這玩意和后來拍電影的數碼攝影機不同的地方在于,后來的數碼攝影機是可視的,剪輯也方便,導演坐在監控器前,就能看到幾個鏡頭內拍攝的畫面了。

  而書里最早的膠片攝影機,不是相機!

  相機雖然也用膠片,但那叫膠卷,是拍照片用的!

  而以前電視采訪,和慶典錄像用的,那叫模擬信號錄像機。

  看清楚了,錄像機!

  錄像機是插錄像帶的!

  這玩意是便攜,但它拍出來的東西像素差,只適合小屏幕,也就是電視上播放,這個有的時代比較早,八九十年代早就普及了,更早之前就有。

  但它和拍電影用的膠片攝影機完全不是一種東西。

  把錄像機拍攝的東西發大到大熒幕上看,基本上全是顆粒感。

  像素...像素懂吧?

  錄像機拍出來的畫面,在八九十年代那個時期,能有幾十萬萬像素就了不起了,后來的高清錄像機出的更晚!

  這種錄像機從最早的卡帶、磁帶、到后來的碟片、硬盤。

  錄像機和攝影機這倆不是一回事!

  燒煤的火車和高鐵,都是在鐵路上跑,都能拉人拉貨,伱能說這倆是一種東西嗎?

  那位叫@無限月票的讀者,非常感謝你給我普及的知識,我謝謝您!

  ........................

  本來準備和他對線的,發現評論老發不出來,特意開個單章解釋一遍,憋的我實在不爽。

  好了吐槽完了,打擾各位讀者老爺了,我繼續去碼字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