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院士重生:這大國夢,如你所愿 > 第225章 搖搖欲墜的物理學大廈
  葉知寒雙手放在陸婉的日記本上,消化著她對于水波的認知。

  水波公式,恢復意識的過程,讓他想到了一個由來已久的絕癥——活死人現象。

  西方稱之為植物人。

  在中醫上,稱之為木僵。

  在國際醫學界通行的定義是:持續性植物狀態。

  指由于神經中樞的高級部位大腦皮層功能喪失,使病人呈意識障礙或昏迷狀態。

  而精神中樞的中心部位,皮質下核和腦干的如呼吸、體溫調節、消化吸收、分泌排泄、新陳代謝以及心跳、循環功能等依然存在的一眾病理狀態。

  也稱作皮質死。

  處于植物人狀態者的自覺的思維活動能力的喪失,其間腦與腦干的功能有充裕的保留,一些自主神經反射與運動反射都有保存,并可有正常的睡眠覺醒周期。

  處于植物人狀態者無意識和思維能力,不能與外界溝通。

  又稱之為社會死。

  簡單來說,在9月19日,他的情況,和植物人無異。

  用一個更加直觀的例子來說明,人的一生,就像是放進了一個不斷轉動的磁帶里。

  隨著時間的推移,磁帶不斷刻錄上人這一生的內容。

  直到走到盡頭。

  磁帶的刻錄內容,由寫入電流的幅度、相位、頻率決定。

  而意識的刻錄內容,同樣由物質的幅度、相位、頻率決定。

  磁帶有時候會發生故障。

  當磁表面層的磁性被破壞,磁帶就會出現無法刻錄信息的問題。

  而刻錄意識的“光絲”同樣會被破壞,當人生走到被破壞之后的“光絲”上的時候,意識便無法刻錄。

  這個時候,磁帶變成了無法記錄和播放音樂的壞帶。

  人,變成了沒有意識的植物人。

  重新修復磁帶,讓磁帶恢復磁性,是化腐朽為神奇的關鍵。

  而重新激活“光絲”,使光絲擁有可以記錄意識的頻率,則是挽救一個植物人的方法。

  按照陸婉的探索,她提出人類和水波之間的“光絲”有一定的基礎頻率。

  這個基礎頻率,就像是磁帶上的磁性面,是信息得以記錄的關鍵。

  對于一個失去頻率的“光絲”如何重新激活。

  按照陸婉的理論,有一個直觀的解釋——

  思考。

  思考是“光絲”得以激活的關鍵。

  現在的意識影響著未來的意識,也就是說,如果把意識比作“波”,那此時的波動,會直接的影響到未來的頻率。

  很繞。

  也很抽象。

  可以理解為,你此時拿著一根繩子,只要你的手開始甩動,那么毫無疑問,傳達出去的力將會作用在整個繩子上。

  但比較麻煩的一點是,意識的振動,比甩繩子要復雜許多。

  只有特定的波動,能夠重新激活死寂的意識。

  所以,要想通過思考,激活不存在的意識。

  就需要明白意識的基礎頻率。

  怎么才能知道?

  陸婉的做法是以1955年9月18日為節點。

  通過當下的決定,預測節點之后的意識。

  然后改變當下的決定,了解節點之后的改變。

  頻率、相位和幅度,在她的數學模型中都對意識進行了分門別類的嘗試。

  比如猜想一,“似曾相識的場景”,是意識的一次干涉波峰。

  猜想二,“突然恍惚,無意識的瞬間”的維持時間,是頻率的正整數倍。

  ……

  這種生活中幾乎從來沒有人深究的微不足道的瞬間,都成為了她探索水波的重要線索。

  當不斷的嘗試和對數學模型進行修正之后。

  一個相對成熟的意識框架成型。

  接下來,她要做的就是把所有的決定提前到1955年9月18日之前。

  把所有的計劃、打算、安排、夢想、準備……全部終止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

  從而讓節點之后的意識去除掉所有的干擾。

  然后根據數月以來的數據和數學模型,進行最后的推演。

  最終形成一個關于意識的水波函數。

  葉知寒不知道這個工程量有多大,也不知道在進行關于生命的推算時,她的心理壓力有多大。

  這是一個把意識進行剖析的過程,把自己的精彩蜿蜒的人生剝皮、拋光、捋直的過程。

  是一個相當于自殺的過程。

  葉知寒很難評判陸婉的這個波函數的意義。

  這是一個用數學去窺探世界本質的過程。

  更恐怖的是,她成功了。

  在她的推演中,給葉知寒提出了一個更加前沿、激進的物理結論——

  【組成這個世界基本物質,或許不是波,不是粒子,也不是場,而可能是弦。】

  【這是水波公式推演過程中,不斷在我腦海中浮現的猜想,我不清楚這個猜想是否準確,也不清楚這個猜想如果準確,會對華夏的物理發展有什么影響。】

  【但如果能夠對你有一絲一毫的幫助,也都心滿意足了。】

  看完日記所有內容之后的葉知寒,心中有種難以形容的復雜。

  他擔憂于陸婉現在的情況。

  也詫異于陸婉對于水波的探索。

  更震驚于她對基本物質的猜想。

  陸婉只是個數學家,所以她無法理解如果她的弦論成立,會對物理界造成怎樣的影響。

  因為基本物質弦論如果準確,改變的不僅僅是物理界,而是整個人類的科技文明。

  如果說對于水波的猜測,有助于華夏打造出更強更高的意識形態。

  那對于弦論的猜想,則有助于華夏的科技自此實現蛻變,令華夏文明產生質的飛躍。

  在陸婉看來,她只是完成了一個復雜的數學推導。

  可對葉知寒來說,那個支撐著他兩世科研的現代物理學大廈,在此刻搖搖欲墜。

  人類的文明發展,依托于工業生產力發展,工業生產力發展依托于物理發展。

  而物理的發展,依托于認知。

  也就是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自成體系的認知。

  經典物理學大廈的建立,以人類可觀物質為基礎,為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提供了理論基礎。

  而隨著進入二十世紀,近代物理學大廈的逐漸成型,讓人類的認知進入了微觀與宇宙世界。

  盡管近代物理學剛剛起步,還沒有真正開始展現自己真正的威力。

  但即便如此,人類依舊制造出了足以震懾全球的原子彈與氫彈。

  所以,很難想像,如果陸婉的“弦論”猜想成立,對人類文明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