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娛樂王朝 > 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天山怪坡
  江布拉克,根據哈薩克語意又被稱為“圣水之源”,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中,江布拉克聚集了天山之靈氣,和諸多美麗的傳說。

  江布拉卡景區由十八景構成,其中最值得大家去游玩的是天山怪坡、萬畝麥田、漢疏勒城、木棧道、黑湖。

  萬畝麥田是江布拉克特有的景觀,只是現在的時間還看不到金色麥浪,要等到8月底才能看到那樣壯觀的景象。

  舒舒服服睡了一晚上的團隊成員,是在第二天將近中午才起程的,目的地距離烏市城區只有200公里,一個多小時的車程。

  因而上午的時間,只拍攝了附近一個早市的畫面,而且嘉賓里只有劉清山和王保強、劉華、刀郎的身影,三位女嘉賓都留在了酒店補覺。

  抵達江布拉克大草原的時候也不過中午一點,逆著溪水向大山深處進發,雪山越來越近,云杉林越來越挺拔,空氣越來越濕潤,“圣水之源”到了。

  這里,山依偎著水,水映照著山。

  如果把全部景色比作一首交響曲,萬頃麥田和五彩繽紛的花海,分別是前兩個樂章里舒緩的慢板與活躍的快板;靈動的羊群是第三樂章里的小步舞曲;這泓波光粼粼的泉水,則把美妙樂章推向高潮。

  車隊直奔那個最值得一去的景點“怪坡”。

  讓乘客下了車,立馬有當地的一名司機替換了頭車的樊盛陽,一個人把車開到一個坡下,熄火,只見車慢慢向坡頂滑去。

  “這就是江布拉克怪坡。”那名司機說,“怪坡長290多米,是景區的一大奇觀。”

  相信小伙伴在不少的科普節目都看過“怪坡”的相關知識,大家都知道上坡比較費力,下坡比較輕松。

  但是騎行在江布拉克的怪坡上,使勁蹬才能下坡,不用力卻能輕松上坡。

  關于它當地人有這樣的描述,“下坡車不走,司機要加油,籃球向上滾,下雨水倒流。”

  怪坡的現象如今眾說紛紜,有人說是視覺差異,有人說是地下磁場,還有人說是大自然某種未探知的神奇力量。

  多少年來各種傳說和科考從未斷絕,然而至今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結論。

  他隨后的解釋,如同一名導游一樣詳細而專業。

  據說怪坡的發現屬于偶然。

  2003年,一輛汽車在下山的路上發生了故障,司機選擇在一段北高南低的路段停了下來。

  為防止車輛沿著山坡下滑,司機順手從路邊撿起一塊石頭塞在車輪下。

  這時,一個離奇的現象發生了:汽車竟鬼使神差般向坡頂滑去。

  看到這一幕,驚訝不已的司機立即跳進駕駛室抓住方向盤,緩過神后,又重新將車子駛回原地。

  然而,當他再次熄火,車子又像剛才那樣著了魔似的自動向坡頂滑去。

  此后,怪坡現象被炒得沸沸揚揚,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里。

  人們發現,在這段坡路上,除了車,流水或圓球也會從坡底自動滑向坡頂。

  2005年,怪坡在接受了來自世界吉尼斯的測評后,被正式冠以“世界上最長最神奇的怪坡”之名。

  對于神秘的怪坡,專家給出了科學的解釋:在290多米長的怪坡上,人們眼中的低點“坡底”海拔為1899米,而高點處的“坡頂”海拔只有1897米。

  也就是說,人們看到的視覺情形和實際海拔高度剛好出現了錯位。

  專家分析,是怪坡周圍的參照環境,影響了大家的視覺。

  在人們認為是低點的地方,周圍是一片凹陷的谷地,而在人們認為視角高點的地段兩側,地勢也相對較高。

  在這種環境的參照下,人們的視角就產生了理所當然的“錯誤”,顛倒了坡底和坡頂。

  不管怎么樣,來到這里的人都對此現象頗感興致,連工作人員也暫時放下了手頭工作,圍上去各種討論。

  劉清山對此也不去制止,從大年初一出發至現在的一個多月來,整個團隊不能說精神崩潰,至少也是人困馬乏。

  加上高原氣候的影響,已經陸陸續續有好幾個人病倒了。

  若非準備工作做得完善,恐怕會有人要跟不上隊伍,提前撤離到醫院里去救治了,上萬公里的長途跋涉可不是鬧著玩的。

  所以西疆這一站,他并沒打算采集多少可用素材,更沒有任何演出、慰問之類的情節設計,就是讓所有人能盡情享受一次旅游的快樂。

  而且這里的海拔已經降至2000米之下,1500米是屬于低海拔的高度,也是一個人心馳神往的高度,因為在這個高度就擁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

  江布拉克的實際海拔在1700米左右,距離這個神奇的海拔高度已經相當更接近了,因而來到這里的人們,就會感到身心的極度放松和興致盎然。

  比如此時離開了怪坡,沿著萬頃還未開始播種的麥田田埂一路西行,再繞過對面同樣還處在成長期的花海,一望無際的草原便撲入眼簾。

  剛剛捱過了嚴寒的牧草柔軟異常,遠觀上去已然翠綠綿綿,連掛在它們身上的露珠看起來都是綠色的。

  羊群漫步于青青草原,偶爾有一兩只落單的,恰似天邊的白云飄然落下。

  白云悠悠之下,遠處的天山若隱若現,彎彎曲曲的公路在麥田中迂回。

  站在高崗上,閉上眼睛聽風吹過去的沙沙聲,聞著清新的草原鮮香,一切是那么安然閑適。

  這個時候的游人并不多,使得放眼望去,哪里都是節目人的身影,很多女孩子已經跟小伙伴在草地上追逐打鬧了,就是泰勒和金溪善也抵擋不了這種極度愜意下的心馳神往。

  草原上星星點點分布著哈薩克族氈房,由于有了事先安排,人們這一次前往的方向就是那里,也是今晚的宿營地。

  不過只有很少幾個人知道這樣的安排,自以為一行人只是在隨著水源的上流,一路逆行著游覽呢。

  護衛隊的人則是知情的,他們趁著眾人不留意,已經悄悄地把擱置在半道上的車輛開了過去,只是由于是不好在尚處鮮嫩的草地上駛過,選擇了更遠的繞行而已。

  哈薩克族氈房和蒙古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但因為外面長相有點像,讓好多游客們把氈房看成了蒙古包。

  二者的最大的區別是建筑的頂部,頂部是圓形頂形狀還是尖錐形頂形狀。

  如果圓球形頂形狀的就是蒙古包,而類似尖錐形的則是哈薩克氈房。

  氈房比蒙古包顯得要小巧,頂部尖一些,搭建用的支桿是一頭彎的穹窿狀,將此彎頭綁在氈房的墻架上。

  一般而言,哈薩克氈房分為大和小兩種,簡易的小氈房又稱為“闊斯”,它容易搭建,整體就是一個圓錐形。

  只不過在房墻數量上,有四塊、六塊、八塊甚至三十塊的區分。

  劉清山一行人最終來到的大氈房就復雜得多,它由圍墻、房桿、頂圈、房氈和門組成。

  大氈房的上部是圓弧形,下部為圓柱形,頂部有天窗,覆蓋上活動的氈子,用于通風。

  最為復雜的部分是骨架結構,由于這些氈房并非游牧之需,而是不需要來回拆卸、用作如同民宿一般的游客們之用。

  因而骨架結構都是網眼式柵欄,格眼細密,結實堅固,可以抵御大風,但相對笨重。

  這是距水源較近的一座氈房,不等走入其中,就能感受到濃郁的民族風情。

  主人夫婦迎接出來時,身后已經在跟著一眾雙手捧著雪白哈達的年輕男女。

  這些當然是先行部隊事先聯系好的,但從此時那些人臉上的驚訝表情上看來,似乎并不知道即將到來的會是劉清山這一撥人。

  而且他們的驚喜交加應該不是演出來的,而是真真切切感到了喜從天降的意外感。

  甚至有小姑娘在捂著嘴尖叫,兩只眼睛瞪得溜圓,直勾勾地望著劉清山,哽咽的雙肩聳動不停。

  劉清山此刻卻沒有時間去觀察這些,因為那對夫婦知道了是他為帶隊人,已經雙手捧著哈達走上來了。

  由于事先人們大都接受過培訓,知道最基本的接受理解。

  劉清山也在對方高舉與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彎腰給自己套上哈達的同時,趕緊有樣學樣地彎腰給對方。

  其實如今的獻哈達方式已經精簡了很多,若放在很早之前,這種禮儀多發生在進了蒙古包入座之后。

  并且主人手捧哈達,躬身舉過頭頂,恭恭敬敬遞給客人后,還要虔誠地下跪磕頭的。

  客人接過了哈達,表達了謝意之后,還要同樣恭敬地回奉哈達。

  只是如今那些繁瑣禮儀程序都被簡化了。

  比如之前本地人寄書信,也在信封內附上一條小哈達,以示祝福和問候。

  出門時也隨身帶上幾條哈達,以備在途中遇到久別的親戚、朋友時使用。

  進了寺廟大門,也得先獻一條哈達,然后參拜佛像,到各殿參觀隨坐,離別時,還在自己坐過的座位后邊放一條哈達,表示人雖離去,但我的心還留在這里等等。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