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重生于80年代 > 第166章 夏收
  縣長視察引起的興奮期很快就過去了,廠子又恢復了往日的按部就班,唐偉東也得到了難得的空閑。

  但偏偏這時飼料廠和建筑隊又同時找上門來,還都不是什么好事,這讓唐偉東很是郁悶。

  先是李玉英把唐偉東叫到廠里,做為李玉英臨時秘書的孫秀娟替二人倒了杯水,帶上門出去之后,李玉英才緊鎖著眉頭對他說道:“現在咱們的飼料正是供不應求的時候,工人們加班加點都供應不上,可我發現最近請假的越來越多了,想強行阻止也不是個辦法,你鬼點子多,替我出個主意,解決一下這個問題吧。”

  唐偉東最近沒太注意廠里的事,聽到李玉英的話一驚,忙問道:“怎么回事?不是都干的好好的嗎?是不是有人攛掇的?”說這話時唐偉東的眼神不自覺的就凌厲起來。

  李玉英擺擺手,無奈的苦笑著說道:“你想哪里去了?我問過他們了,這不是到了麥熟的季節了么,都是兩家回去忙地里的活。一個月的工資不比地里的收成掙得多啊,也不知道他們怎么想的,寧可放下工廠的收入也要回去先忙活麥收。”

  唐偉東心里哈哈一笑,既然不是有人惡意攛掇罷工就無所謂了,他心里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李玉英這樣說,只能證明她從來沒接觸過農村人和農村人的生活。

  別說現在工人請假回去收莊稼了,上一輩子唐偉東看過一些在城里的大老板,在農忙時節被村里的老父母喊回去收割莊稼,開著豪車跑幾百里路道田間地頭就為了拉一點農作物,還要被老父母埋怨車拉的太少不頂用,像這樣的事上一輩子可是屢見不鮮。

  這只能說李玉英不了解一個農民對土地的敬畏和感情,這時候可不是用金錢能衡量的,土地里出產的每一粒糧食,都會讓農民無比的感激與敬畏。尤其是經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過來的農村人,那可是從餓死邊緣掙扎回來的,他們當然會無比珍惜每一粒糧食、每一口飯食,他們甚至會覺得浪費糧食是要遭天打雷劈的,這是一個農民樸實的認知。

  雖然能理解他們,但不等于唐偉東能接受他們請假回去收莊稼的做法,想到這里唐偉東也犯起了愁。

  唐偉東和李玉英大眼瞪小眼的商量了半天,唐偉東突然像是想起了什么,就跟李玉英說道:“媽,上次縣長來視察,那些部門干部可是表態要給我們支持的,現在正好到了用到他們的時候了,我看這事的解決辦法還要著落在他們的頭上。”

  “你有什么好主意,快跟我說說。要是真靠譜,我去找他們,我就不信,他們當著縣長答應的事還敢不算數!”

  “我是這樣想的。”唐偉東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咱廠里的工人基本都是本村的農民,一到了農忙時節難免兩頭難相顧,他們請假也是為了回去收小麥,咱們把這事給他們解決了,他們不就不用請假了么?”

  “你有什么辦法?難道想讓他們上班,你去替他們收割?”李玉英苦中作樂的開了個玩笑。

  “哪能呢,我一個人渾身是鐵能打幾根釘?我辦不到不等于縣里和鄉里的農機站也辦不到啊,他們多少還是有點農用機械的,咱們可以和他們商量,讓他們考慮一下咱們廠的實際情況,請他們支援一下。實在不行,咱們出點錢租他們的收割機播種機也行啊!”

  李玉英眼前一亮,這倒是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有替工人收割播種的,他們就不用再請假耽誤生產了,不過一想廠里又要破敗了,李玉英就心里不痛快,最近花錢如流水,實在是開天太大了。

  唐偉東看到李玉英的表情,就知道她又在心疼錢了,但在唐偉東的思維方式中,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都不是問題。不過看到李玉英那幅神態,唐偉東也有點不太好意思,現在都快成了李玉英負責賺錢,唐偉東負責花了,確實有點不太厚道。

  于是唐偉東眼珠一轉又有了個主意,就跟李玉英說道:“或許也不用咱們廠里出全部的錢,只要不請假,用收割機的工人,咱們可以補貼他們家里一畝地一塊錢,他們一人頂天了也就三五畝地,一家撐死十塊八塊的,不夠的讓他們自己出。這樣補貼加上他們不請假的工資收入,我想他們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用機械的。”

  李玉英一拍桌子,完全贊成唐偉東的主意,工人不請假每天創造的利潤完全要超過這補貼的一塊錢,絕對全是花小錢辦大事,看來真的是沒有錢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說明錢花的不夠。

  李玉英當機立斷,喊來司機直奔縣農機局和鄉農機站去要設備了。農機局他們平時的農用機械,基本都是免費分給下面用,這次竟然還能掙到錢,加上老李家千金的面子,二話沒說,當場就同意了,給出的價格也很合適,基本算是半賣半送了。

  反正機械都是國家的,費用都是財政出,掙的錢可都是進了自己腰包的,這就相當于用國家的東西為自己賺錢,他們還能有什么不同意的?

  談妥了農用機械,李玉英又馬不停蹄的趕回廠里,召開了一個臨時的職工大會,把廠里的扶助政策一說,這讓工人們喜出望外,不用請假耽誤掙錢,還能解決夏收的問題,大多數工人當然贊成了。至于除了廠里的補貼之外,自己要出的那塊兒八毛的,在工廠里一天就掙回來了,很多人都能算的過這個賬來。

  于是,河東村也算是開了用機械收割播種的先河。當一輛輛十二、五十型號的拖拉機,前邊掛著收割機,后面掛著播種機順著大路趕往河東村的田間地頭時,把路邊其他村里正在地里揮汗如雨,彎腰手工割麥子勞作的人羨慕的眼睛都紅了,紛紛咒罵河東村的騷包,轉回頭來又開始罵本村村干部的無能,反正滿眼里都是羨慕嫉妒恨。

  省報駐縣里的記者得到消息后,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改革開放、農民致富的典型,當即就趕到了村里,準備做一個實地詳細的采訪。

  村支書第一次見到記者,正想大吹法螺露個臉呢,就被唐偉東拖到一邊剖析了一下利害關系,告訴他上邊沒發話讓他別亂說,村支書一想后果差點給嚇尿了。也顧不上記者了,火急火燎的跑到廠里給鄉里和縣里的宣傳部門掛了個電話,等候領導最終的批示。

  記者也很理解村支書的顧忌,對村支書的所作所為也沒說什么,只是對提醒村支書的唐偉東來了興趣。要知道在80年代可不是誰都懂這一套的,尤其還是一個最基層的農村里,冷不丁蹦出這么一個年輕人來,記者們當然要感到好奇了。

  他們卻不知道為飼料廠做廣告的時候,唐偉東已經和他們報社接觸過了,只不過出面的是其他人,他僅僅是做為一個隨行人員的身份而已。

  直到縣里和鄉里的領導得到消息急匆匆的趕來,商量了一下以后,村里才接受了記者的采訪。記者不僅僅是采訪各級領導,還深入到田間地頭對正在勞作的農民進行了采訪,同時,還拍了大量的、機械勞作的現場照片。

  而從干部和村民的口中,他們屢次聽到一個名字,那就是“小康飼料廠”,記者們不由得對這個企業也好奇起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