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屬性點慈善家 > 251 簡化
  本茨被嚇到的理由和吃瓜群眾不太一樣。

  吃瓜群眾們震驚于機車的運動能力,而本茨則是被退行機構的效率給震驚了。

  模型車在正向和倒車過程中展現出的加速度,肉眼完全區分不出差異,這已經不僅僅是退行切換方式的問題,而是整個動力輪傳動系統都極為成熟,才能讓倒車和正向有差不多的機械能轉換率。

  很難想象這東西居然沒有實物,純憑腦內構思畫出這種圖紙的真的是人類嗎?

  為了進一步弄明白機車各種細節的作用,團隊轉移地方,到重工后面的小山丘邊找了塊比較平緩的地方,廠里幫忙協調,從新城水泥廠弄來水泥,做水泥路軌。

  出于施工便捷和強度可靠的要求,水泥路軌和鐵軌的形狀都完全不一樣,實際是在平地上開個25厘米寬的水泥槽出來,兩邊臺階的作用就相當于鐵軌,一體化之后相對強度會高不少。

  用這種形式做一條半徑五十米的環線,其中保留了部分坡度,足夠完成六分之一模型的各種工況測試。

  當然還是有很多吃瓜群眾幫忙,反正晚上下班回去也是生孩子,天天折騰也扛不住啊,不如來看小火車幫幫忙。

  一組的工作進行的十分順利,二組就悲劇了。

  后山環形水泥軌道做好的時候,二組連模型都沒做完……管道太特么多了,而且里面還有一些液壓裝置,零部件做起來非常費工。

  還好本茨作為組長也一直關注著這邊的情況,半路上做出決定,兩組并一組,原圖制動系統暫時拋開,借用其中的零部件和理念,設計一套簡單點的。

  最開始也不需要弄正經的火車剎車系統,只弄一個模型用的制動裝置,必要時人站在水泥環軌內側拉繩子啟動。

  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因為本茨通過前面的模型實驗,意識到全尺寸還原圖紙上的機車,不止是自己,真到了生產環節各個廠家都把握不住。

  因此通過副廠長與鐵路局那邊溝通后決定,做個縮短的小馬力版本。

  原圖機車的標注整備重量為120噸,減掉兩對動力輪縮短車頭,功率下降后煤箱也不需要那么多煤,整備重量直接降低后,工件對應的工作環境不那么惡劣,尺寸肯定會縮小,還可以進一步減輕自重。

  縮水大概三分之一的重量,難度如果還不能降低到能力范圍內,那就只能再減。

  至于到底減到什么地步,由實驗場地里的模型說話。

  不考慮氣動力……他們也沒學這東西,還是之前的1:6模型,加裝簡單的拉繩制動裝置后,開始載貨實驗。

  實驗場地不是很嚴謹,這邊開始做了之后,本茨才拿到鐵路局現行一系列標準。

  已鋪設鐵路最大坡度7‰,對新建鐵路要求盡一切可能把坡度維持在10‰以內。

  而水泥環軌試驗場的最大坡度只是用水平儀簡單測量一下,就達到了15‰,遠超現有鐵路標準。

  不過從模型角度出發,因為自重輕,用的水泥軌道摩擦力也會更大,和真車動態有一系列區別,坡度就是應該稍微大些,才能看出來真車在類似情況下會遇到什么麻煩。

  按鐵路局現有的十四米長度標準,做了一堆小平板車模型進行載貨實驗,貨物就用鐵塊配重,重工廠就這東西多。

  1:6模型,重量應該是真車216分之一,拋掉零頭相當于配重增加幾個百分點,以接近真車車況。

  按每節車廂配100千克鐵塊,加一節測兩輪,每次都是機車啟動后,人追著鏟兩鏟煤進去,然后等它熄火,或者走完一圈后制動。

  模型真的很厲害,最后掛了二十節車廂,光配重鐵塊就有2噸,它居然能動!!!

  但它也終于到極限了,上最陡的坡道時動力輪打滑,爆管了。

  事后一檢查,屬于模型問題,和真車無關。

  模型的管道為了匹配車型,自然不可能做多厚實,而且因為沒辦法做特別小的無縫鋼管,部分管道是加熱鍛接的,強度存在缺陷。

  放在真車上,即使真的有類似危險,因為有駕駛員隨時監視壓力表,也能避免爆管。

  甚至可以想象這個東西的完全體,能在7‰坡道的路段拖拽上千噸的東西飛奔,在這樣的總重量下,一切的工件加工缺陷都會被無限制放大。

  有了這一輪的極限測試,組員終于服了,不敢再想著一步到位。

  爆管模型修好,給吃瓜群眾去玩,本茨一班人開始弄縮短版機車。

  不去最求縮小幾個百分數,從最最簡單的結構開始,鍋爐里勉強夠塞下只有一點點長度的二次加熱彎管,蒸汽壓力放低,可以用更薄的管子,剎車完全沒用到氣閘,就是直接拉閘后斷開動力并放下剎車器摩擦動力輪。

  因為過于簡單,最后做出來稱重換算后,得出的真車整備重量只有九噸!

  這東西的動力弱得可以,只能拖一截帶滿負載的平板車,爬坡還十分費力。

  不過和人力手搖車相比,居然還是有點優勢,100千克的配重相當于真車二十噸貨物了,而鐵路局現在要運二十噸貨,至少要配三個手搖車頭。

  弱者和強者的對照測試結果有了,接下來就到了辦公室討論與設計環節。

  該過程還專門請來了鐵路局、鐵廠、風谷機械廠、雙石機械廠的相關人員,鐵路局商量需求,其他的都是制造工藝方面的問題。

  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最后決定做一款約兩百馬力,整備重量低于四十噸的機車,設計難度合理,生產難度適中,也能滿足鐵路局現階段需要。

  不過即便有這么多廠子參與,要求放低到這個程度,真弄出來也不容易。

  首先本茨團隊要做設計工作,設計中要根據已有的模型測試情況,確實保障四十噸級機車的全工況需求,之后還得有模型測試和調整修改。其他廠家在這個時期就要開始零部件的生產工藝摸索,重工廠自己也有很多異形件要弄,如果技工做不出來或者做得太慢,甚至還需要專門弄新結構的機床。

  等各工廠能弄出紙面要求的零部件,生產、組裝、上路測試,哪怕一切都很順利,全部弄完少說也要半年。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