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大隋主沉浮 > 第873章:滿是楊集無恥氣息
  夜暮深重,洛水的夜風吹得御苑花樹沙沙作響,同明殿偏殿燈火輝煌,亮如白晝。

  殿中兩側坐著二十多名高官權臣,分別是門下省納言楊約、內史省令蕭玚、御史大夫張衡、尚書左仆射楊達、尚書右仆射高颎、史部尚書牛弘、檢校民部尚書楊文思、禮部尚書宇文弼、兵部尚書段文振、刑部尚書李圓通、工部尚書宇文愷、太府寺卿元壽、司農寺卿長孫熾、大理寺卿趙綽、檢校太仆寺卿李長雅、宗正寺卿楊秀、檢校衛尉寺卿堯君素、檢校光祿寺卿陳孝意、太常寺卿裴蘊、吏部侍郎許善心、民部侍郎李子權、民部侍郎楊恭仁、禮部侍郎韋世康、刑部侍郎獨孤順、國子監祭酒何妥、國子監主薄楊坦、秘書丞崔賾、秘書監柳拚等等……此外還空有宰相職蘇威,以及蘇威的半實半虛等官員。

  皇帝楊廣尚未到來,眾人坐在一起議論紛紛。據傳信的長秋監內侍所說,皇帝之所以召開這場緊急會議,主要是因為今年的‘國考’出現了意外,國考的策論題目忽然遭人外泄,弄得全城人盡皆知。

  針對此事,一部分官員認為題目外泄已是不可改的事實,當務之急是重設考題,好讓這場國考圓滿成功,之后再查泄題者,依法嚴懲。

  另外一部分官員也主張換題,但他們認為先查、先懲后考,若不然,下一次題目也會遭人外泄。

  還有人認為泄題乃是朝廷出現的巨大丑聞,而且難以確定是誰在泄題,若是興師動眾的調查,卻調查不出一個結果,那么丟人的將是整個朝廷。

  既然題目弄得人盡皆知,干脆將錯就錯,就讓士子們考兩道題目,而且策論的題目范圍太大,士子倉促之間也考不出自己的真實水平,若是他們有了準備,說不定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喜。

  除了泄題之外,還有兩件事,一是皇帝翻閱州考試卷的時候,發現甲榜的名門子弟考得不太理想,反而是乙榜的寒門子弟普遍考得不錯;二是在即將進行的國考中,乙榜考生數量是甲榜十五倍之多。

  根據這兩件事,皇帝決定把乙榜錄取名額擴大十五倍,而不是之前定下的甲乙相同。

  而皇帝這個決定,較之前者更令重臣爭辯激烈、分歧也遠遠超過前者:支持者認為按照人數比例來錄取決定非常公平,再者說了,乙榜考生成績普遍都好,若是再以之前的數目來錄取,對乙榜考生是極大的不公。

  而反對者卻堅持之前的甲乙相同,即是說,擴大招生數量也不是不可以,但必須兩榜都要擴大,而不是按人數來擴大。

  眾人爭執不下,只能等皇帝來決斷了。在等候的同時,在場重臣默默的揣摩皇帝心思來:當他們把名門子弟成績不如寒士、策論題目外泄這兩件事聯系來看,便知道皇帝懷疑世家出身的官員在搞鬼,其目的是給自家子弟作弊,但不知誰家子弟將策論題目擴散了出去,故而弄得全城皆知。

  皇帝顯然就是在憤怒之下,便以擴大乙榜名額來回敬。嗯,或許不是憤怒,而是興奮的借題發揮、借機擴大名額。

  眾臣心思大同小異,都不再說話了,各自想著應對之策。在一片安靜之中,高颎向率先抵達的楊秀問道:“針對這些事,蜀王可曾知道圣人做何考慮?”眾人聞言,都將目光看向了楊秀。

  “稟高相!”楊秀站起身來,團團一禮道:“在泄題方面,圣人的意思是換題的同時,再由御史臺和刑部、大理寺、河南府調查泄題者,唯有將之繩之以法、施以嚴懲,方能以儆效尤,若不然,以后還會有人效彷之。”高颎默然點頭,其實這也是他所堅持的主張,他也認為泄題一事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朝廷根本堵不住悠悠眾口,更何況京城上下都在等待朝廷的行動,朝廷與其遮遮掩掩、令人失望,倒不如大大方方承認有人故意泄題。

  只要朝廷把泄題者繩之以法,給士子和天下人一個交待,那么朝廷的名聲不但不會因為不法之輩而受到損害,反而因為依法懲辦的舉動,讓天下人看到朝廷依法治吏的決心和意志。

  朝廷如果沒有調查和處決不法之輩,而是一味壓制民意、一味用另一個

  “熱點”替換舊

  “熱點”,天下人定然認為朝廷上下官員都是狼狽為奸的一丘之貉;繼而對朝廷失去信心。

  如此久而久之,天下人對朝廷以后的任何決策都會漠然以待,認為這又是一小撮人唱獨角戲、在愚弄和玩弄百姓。

  聽了楊秀的話,蘇威臉上雖然不動聲色,心下卻是苦澀之極,他也就胡亂編兩個貼近現狀的考題而已,他的目的只是借勢壓下

  “蘇威與楊集之爭”、好讓雙方有個合作的良好氛圍,卻不料一下子就猜對了策論之題。

  不過好在他也不知策論題目為何,若是當真調查下去,也不知誰要倒霉了。

  念及于此,不由將目光看向國子監祭酒何妥,而何妥也在看他,兩人目光在空中一碰,頓時都仿佛被灼痛了一下,而后都扭過臉去,心頭就是一跳。

  蘇老賊\/狗雜胡莫非是又準備害我?一定是\/要小心!

  “多謝蜀王解惑!”蘇何目光交鋒的瞬間,高颎向楊秀拱手一禮,又問道:“那名額方面呢?圣人又是怎么考慮的?”朝堂發生利益紛爭之時,各派大老一般不會輕易下場,很多事情都由

  “代言人”代勞,

  “代言人”們爭出了結果也不會影響到大老們以后的相處。皇帝作為各方利益的分配者,更是不宜赤膊上陣,

  “他”在朝堂上自然也有很多

  “代言人”。楊秀此刻就在扮演楊廣

  “代言人”的角色,在楊廣

  “因故”沒有抵達之前,他負責把楊廣的思想灌輸下去,好讓大家有一個心理準備。

  他聽了高颎的問話,立即又答道:“西海都護府和安東都護府的設立、以及大量貪官污吏的落網,使官員、預備官員嚴重缺乏。而各州、各郡、各縣學堂雖然慢慢建立起來了,但是很多學堂卻缺少授課博士。”

  “基于官員和博士的不足,乙榜考生人數多名額少,圣人于是決定按考生比例擴大乙榜名額,一旦考生得到錄用,便補充地方官府、各級學堂。”這個解釋,臣子們心中是比較認同的。

  尤其是用乙榜考生補充各地學堂這一點,許多世家出身官員都抱以了支持。

  說白了,他們都看不上授課博士之職:此職的使命是教書育人,看著是很崇高和偉大,但卻無法評出實實在在的政績,而且還要長期深耕地方。

  而他們子弟入仕門徑多、起點也高,若是成為地方上的授課博士,分明就是浪費家族的人際關系和資源、分明就是浪費子弟們的時間和青春。

  但是朝廷卻又需要大量人才當授課博士,所以他們要是反對擴大乙榜錄取人數的話,皇帝極可能將他們的子弟派去某個鳥不拉屎、戰亂不斷的偏遠山區當授課博士。

  看了眾人一眼,高颎又問了一句:“那圣人有沒有說錄取人數是多少?”楊秀說道:“甲榜錄取人數不變,還是一百人;而乙榜根據天下學堂之所需,可以增加到兩到三千人。”大殿之內頓時一片嘩然,乙榜從一百人增加到兩到三千人,這也未免太過匪夷所思了吧?

  眾人紛紛議論之際,蘇威向李子權問道:“李相,你認為地方官府和學堂的缺口真有這么大?”李子權搖了搖頭,說道:“朝廷的任命之權只到縣左這個級別,郡縣吏員都是由地方官府自行募集和任命。地方官員和授課博士再不足,也不至于要兩到三千人。除非圣對人想把吏員任命權也收歸朝廷,但是蘇相覺得可能嗎?”

  “根本不可能。”蘇威斷然否認道:“這不是能不能做到的問題,而是不切實際!先帝就因為很多治國治吏良策不現實、不符合實情,不得不紛紛放棄之。而不許在本郡任職、不許與同族在同郡任職就是個中典型。”先帝改制之時,采納已故民部尚書楊尚希

  “存要去閑、并大去小”的建議,撤消了五百多個郡、幾千個縣,裁汰五百多個郡郡級官員、幾千個縣的縣級官員,此舉節省了大量開支、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也大大的減輕百姓負擔。

  先帝為了更好的控制地方,廢除了地方官自行錄用左官的陋習,將九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權一律收回中樞、官吏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

  此法自然極好,堪稱是高瞻遠矚、目光長遠,但此法太過

  “先進”,與大隋實際情況嚴重不符合。比如說下郡諸曹的品級是最低級的從九品下,他們一年的俸祿是兩石米,若是吏部遵照不許在本郡任職、不許與同族在同郡任職、一任一換的原則來任命,那么這些官員都要遠離家鄉。

  但是對于從九品下的官員來說,那兩石米連自己都養不活,更別說是家人了,誰愿意遠離家鄉、去當一個沒前途還會餓死的小官?

  正是基于這些不可違背的現實,先帝后來便放寬限制,就地募集縣左,甚至連一些縣令、郡左都是就地募集,而朝廷則是只管名冊、主抓法度。

  既然連品級官員都因為現實而無法異地任用,那更別說是授課博士和小吏了。

  這個道理,皇帝不可能不知道,所以蘇威立刻意識到楊秀是在騙人——皇帝這次擴招根本用意并不是在招授課博士,而是利用數目龐大的寒士沖擊人數稀少的世家子弟。

  這兩到三千寒士要是成為大隋王朝的預備官員,那些出類拔萃的寒士定然搶走大量空缺。

  但是某些人如果跳出來反對,皇帝百分之百讓某些人的子弟去當授課博士。

  所以這是一個十分無恥又可惡、無從破解的陽謀。從這其中,蘇威又嗅到了楊集的氣息,他覺得這種法子,也只能喜歡玩弄陽謀的楊集想得出來。

  李子權卻不是這么想,他也看透了這個陽謀的本質,而且一樣認為與楊集有關,他嘆息一聲,苦笑著向蘇威說道:“蘇相只怕想得太過樂觀了一些。您說這些,其實是可以用錢財來解決的。”蘇威這些天都在想著自家事,為自家家搞得心力交瘁的,一時間還沒有省悟過來,他立刻問道:“哦?此話何解?”李子權見他沒有領會過來,便提示道:“蘇相,涼州有一個名叫‘高薪養廉’的政策、一個名叫‘帶職科考’的政策,我認為圣人極可能引入中樞。”蘇威順著話題一想,頓時就明白過來了。

  “高薪養廉”是用高薪解決低級官員的后顧之憂,使其放心離開家鄉、前去他鄉任職,任職期間不用因為缺錢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帶職科考”則是縣左和小吏如果有杰出才華,又不想一步步積累,便可以通過考試獲得晉升,如果此人政績出色、口碑良好、考出來的成績又好,便能優先出仕、越級錄用;考不贏其他人的話,還能繼續回去當縣左。

  兩者一結合起來,便讓縣左和小吏后顧無憂、升遷有捷徑,他們看到一位到位的盼頭之后,都想通過考試這條捷徑來實現升遷,平時不但盡忠職寧、努力做好本職職責,還很清廉。

  這兩個政策都是直指人心的良方,或許還不成熟、還有很多漏洞和不合理之處,但卻非常符合皇帝消弱名門世家、重用寒士之所需——因為名門世家子弟擁有很多步入仕途的捷徑,故而多數人寧可等候空缺也不愿去偏遠地區當小吏。

  而寒士缺的就是進入仕途的門徑,他們一旦當上授課博士和縣左、小吏,而任職期間又做得好、沒有犯下過錯,就等于有一個全新的起點。

  之后,養望完畢的寒士可以再考試、可以憑借實實在在的資歷與世家子弟比拼、競爭。

  而名門世家盡管可以幫助子弟們經營一個大好名望,但名望與實在的資歷比起來,一切都是假而空。

  心念電轉之間,已然明白過來的蘇威悵然長嘆。皇帝如果將此之二制引入中樞,那么針對品級官員的

  “不許在本郡任職、不許與同族在同郡任職”政策就能執行下去,而整個大隋官場的廉潔度,也將因為

  “升遷有捷徑”的盼頭遠超現在。至于乙榜,這次要是錄取的寒士越多,下一次可以選擇、提拔的寒門官員自然就更多了。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