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三國之銀狐 > 第十三章 帶二弟三弟歸桃園,帶先生看桃花
  建安六年入秋,荊州到處都在調動兵馬,準備糧草物資等輜重,上下忙成一團。

  大型戰爭的準備工作,曠日持久。

  官渡、赤壁、夷陵,袁紹曹操劉備三人光為前期的兵馬糧草輜重調動,都用了大半年的時間。

  因此劉表說是要開戰,實際上到來年春天都不一定正式進兵。

  而在這種緊張的氣氛下,唯有宛城好像不急不緩,全然沒有戰爭即將來臨的的那種緊迫感。

  劉備的兵太少了,也不需要過多準備。

  如今宛城以北諸多縣城,被治理得井井有條,劉備常巡邏于周邊縣城,與百姓為伍,體察民情。

  南陽沒有頂尖世家大族,南陽派系在鄧家倒臺之后,就已煙消云散。

  整個漢末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南陽世家參與其中。

  即便是南陽籍者,也多是平民、寒門、豪強和小世家出身,大世家門閥早已敗亡。

  特別是黃巾以來,戰亂、瘟疫不斷,也沖擊著世家生存。

  張仲景家族也算是個南陽涅縣小世家,三百多人口,在瘟疫的洗禮之下,幾乎一夜之間被滅族。

  這使得南陽盆地,特別是北面宛城一帶的豫州入口,以及西北穰城一帶的武關入口,南陽本地人的數量銳減,外來人口劇增。

  外地人口多,本地人口少。就會如同后世那座新興城市深圳一樣,很難發生本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沖突。

  如此一來,劉備就只需要管理好治安,分配好土地,做到基本的公平,就能治理好百姓。

  也不用擔心本地人和外地人矛盾,更不用擔心世家豪強欺凌底層平民。

  這半年以來,宛城周邊各縣百姓生活安穩,大量去年從河南遷移過來的民眾受到了妥善安置,劉備名望節節高升,傳遍荊襄。

  除了治理好了地方以外,劉備也并沒有閑著,一邊招兵買馬,一邊遍訪名士,荊州豪杰多有依附。

  歷史上這個時候他已經遭到了劉表猜忌,甚至蔡冒和蒯越還有暗害之舉。

  但此時的劉表,剛剛稱公,糧草充盈,麾下將領不計其數,兵馬何止二十萬,已有氣吞天下之志,根本沒有把劉備這點人馬放在眼里。

  五月份,劉備南下在襄陽赴劉表之宴,與許汜談論天下名士,夸贊元龍豪氣,沉晨英才,劉表壯志。

  這令劉表高興不已,甚至還賜給了劉備大批糧草武器,用以他擴充兵馬。

  而在這個時候,劉備還去拜訪過鄧洪和沉晨,雙方相談甚歡。畢竟劉表也知道劉備和沉晨并肩作戰過,如果到了襄陽不去拜訪,反而惹人懷疑。

  所以劉備去登門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六月份劉備回了宛城,有了劉表許可之后,他就開始招募兵馬,再加上黃門亭的財力暗中支持,兵力很快有了一萬多人,不少人前來投奔,比如魏延、董厥等人目前為帳下小兵。….這兩個人都是義陽人,后世為信陽市,但在漢朝屬于荊州。當時叫做平春縣,由魏文帝曹丕時期改平春為義陽,因而此時魏延應該算江夏平春人。

  歷史上魏延并不是一開始就跟著黃忠在荊南投降劉備,而是劉備在新野招募兵馬的時候應征入伍。

  一開始他與董厥都只是小卒,跟著劉備混了十年之后,一直到建安十七年,也就是公元212年才因為累積功勞而成為門牙將軍。

  因此這個時候甚至連沉晨都不知道魏延這個人在劉備軍隊里。

  又過去了兩個月,到八月份已是中秋時節。經過兩個月的招募,劉備現在有一萬兵馬,淘汰掉了老弱,俱是年輕力壯的精銳士卒,整日操練,訓練隊伍。

  這一日到了八月十五中秋節,遙想去年這個時候自己在昆陽做粗餅思念家鄉,又感嘆一年的時光過去,劉備出城登山。

  宛城西北便是羊山,從西城出來,一路往西北而去,遠遠看到山林陡峭,樹葉枯黃。

  在北面有一片楓樹林,紅彤彤的樹葉宛如烈陽般令人欣喜。

  “大兄,你看。”

  關羽指著那處楓樹林道:“那片楓林甚美。”

  “唔。”

  劉備看到那鮮艷的紅色,也非常喜愛,便說道:“去那里看看。”

  農歷八月陽歷將近十月,正是楓樹通紅的季節。

  三兄弟來到山腳處,自山腳仰視,只見楓葉茂密,將漫山遍野染成鮮紅,夾雜著林間枯黃,有若秋葉之靜美。

  劉備便下馬,牽著馬匹走在林間,腳下枯枝脆響,頭頂落葉紛飛,遠遠還能看到人影綽綽。

  中秋了,周圍鄉野的百姓,也會來收集這些枯萎的枝葉回去存儲起來用于過冬。

  三人深入林內,百姓的身影越來越少,偶爾還能看到野鹿驚鴻而過,順著山林往上走,在周圍楓葉的簇擁下,看到了一片清潭。

  “二弟三弟,來喝口水。”

  劉備招呼著二人過來,將馬匹拴在一邊,蹲在譚邊喝水。

  張飛把頭埋進水潭里,咕嚕嚕灌了兩口,然后抬起頭,很是舒暢地道:“這清水真好,若是用來釀酒就更好。”

  “哈哈哈哈。”

  劉備和關羽都大笑了起來。

  正在這個時候,忽而聽到有人哀聲道:“登山觀落日,落日是天涯。遙望天涯處,天涯不見家。寒霜濕衣袂,白露沾瘦馬。秋風蕭又瑟,唯見滿楓華。”

  “哦?”

  劉備三人看過去,就看到不遠處山道上,正有一個三十出頭的年輕士子,緩緩從山間走下來。

  他似乎是昨夜登山看落日,在山頂上睡了一宿,腰間的劍上掛滿了露霜,牽著濕漉漉的馬匹,想起了自己的家鄉,有家卻不能回,頗有些垂頭喪氣地下山,看到這滿山的楓葉,心情十分惆悵。

  “這詩是寫得極好,只是男子漢大丈夫,即便是離開家鄉,流落它處,亦不能自暴自棄,甘于墮落。”….劉備見他是個年輕士子,怕他灰心,便出聲鼓勵道:“若是想回家鄉去,那就回家鄉去。哪怕有不能回家鄉的理由,也要振作起來,不可懈怠。”

  那士子看到了三人,便強撐起笑容,苦澀道:“雖是如此,但我離開家鄉已有十年,有家不能回,想起年邁的母親,我心中如刀割。這詩本是我一個朋友于前年陪他登中廬山時他寫,那時他也想起了家鄉,此刻想起,卻是應景。”

  “冒昧,不知足下為何不能回家鄉呢?”

  劉備好奇詢問。

  士子抬起頭看著滿山楓葉,目光中充滿了回憶:“當年在家鄉,我一位友人遭惡霸欺凌,當場打成重傷,不過月余就傷重而死。我為他報仇,殺了惡霸,自此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來荊州,雖然老母有其他朋友照拂,然官府通緝,如今也已經回不去了。”

  “足下倒是性情中人。”

  關羽也有同樣的經歷,對士子頓時心生好感。

  士子就看打量了這三人一眼,亦有些好奇道:“三位壯士聽口音倒像是北人,為何也來了南方呢?”

  “唉,當年蒼天閉目,黃天為劫。四方擾攘,漢室頹傾。我們兄弟三人為報效國家,遂義結生死,一同投身于軍伍,想要建立一番功業。奈何時運不濟,顛沛流離,輾轉多年到了荊州。”

  劉備嘆了口氣,簡單地講述了一下他們的情況,末了又似被士子的詩感染,低頭感慨道:“說起來我們離開家鄉,也有十六七年了,那時我們兄弟三人一同結義,生死與共,立誓要匡扶漢室,可冬夏十余年,我已年過四十,終究一事無成呀。”

  八月十五月圓夜,南人祭鄉。

  年輕的士子登山想起了在北方的家,想起了家鄉的老母。

  劉備又何嘗不想?

  北方滿山紅葉,在風中婆娑搖曳。

  他的目光中閃爍著淚花,遙望遠方,緬懷起了從前。

  那年二十,老母病逝,獨余他織席販履,枯守涿縣鄉間,嘆恨離別。

  后來巍巍炎漢卻遠,朝廷衰敗,黃天為劫,剎那間風起云涌,金甌染血,歲月幾變遷。

  恍忽間光武昔年,天日高懸,民有耕田,大漢國祚延。

  如今冬夏百余載,黃巾作亂,董卓當權。

  此時明月夜,已非漢家天。

  待某年青山綠水岸,桃花翩翩。三人結義,生死相隨,不渝誓言。

  奈何縱使劉關張三兄弟奮然起事,舉刀兵別鄉間,一生轉戰三千里,十七載年月,亦恨天下無有一處容身之所,恨天下殺不盡的篡漢奸邪。

  國難當頭,空有壯志而滿懷悲切。

  可悲。

  可嘆。

  可憐。

  劉備的眼中,竟是不自覺地流下了一滴淚水,目光中已是飽含熱淚與深情。

  國家破敗,百姓凋零。悠悠長夜,何時能還我大漢郎朗晴天啊!….他喟然長嘆。

  “壯士亦是性情中人!”

  士子見他因未不能報效國家而落淚,只覺得肅然起敬,拱手行禮,感慨道:“三位能夠為國家盡忠效力多年,雖無功業,但想必也是一生無悔。”

  “是啊,我們兄弟三人,哪怕再落魄,亦不曾為了報國安邦而后悔離開家鄉!”

  劉備看向關羽張飛,只覺得有兄弟二人,此生足矣,便轉悲為喜,擦了擦眼角的淚水,朗聲笑了起來:“人這一生或許會有很多后悔的事情,但唯有為了國家,為了百姓,為了手足兄弟,哪怕身死亦猶為悔。”

  “大兄。”

  關羽張飛也是大笑道:“不錯,我們從來都不會后悔!”

  “哈哈哈哈,能得二弟三弟,再無怨言。”

  劉備拍了拍二人肩膀,已是破涕為笑,再無剛才的惆悵。

  士子見他們兄弟情深,低頭撫須,略微傷感。

  當年他也有這樣的兄弟。

  殺人后是諸多友人一起將他救了出來。

  但如今落難荊州,兄弟們已是十年未見,音訊全無。

  也不知道他們在潁川過得如何了。

  劉備又看向士子,伸出右手指向士子腰間的劍,笑著說道:“說起來,足下單人一劍一馬,便敢行走于天下,可見也是文武之才,如今天下大亂,國家不寧,足下為何不投身于軍伍,為國家社稷效力呢?”

  士子便拱手嘆道:“我殺人之后就到了荊州,潛心讀書,雖學有文武,但我觀荊州牧并非良主,因而不愿入仕。前些日子聽友人說,北方來了一位明主,遂打算前往投奔。”

  “哦?”

  劉備看了眼關羽張飛,有些納悶道:“不知北方來了誰為明主?”

  士子向東方宛城的方向拱手說道:“友人說,大漢皇叔,左將軍劉備,乃是千古仁義之士,昭然豪氣,直沖云霄。我亦聞他名,想前往宛城與皇叔相見。”

  “呃......”

  劉關張三人互相對視,略微遲疑。

  “哈哈哈哈。”

  張飛忽然哈哈大笑起來:“你這士子,既聞我大兄名,如今見到了,怎么還認不出來了嗎?”

  士子驚訝地打量著三人,詫異道:“莫非三位就是玄德公,云長公,翼德公?”

  劉備便介紹道:“在下便是劉備,這是我二弟云長,三弟翼德。”

  “在下徐庶,字元直,拜見左將軍!”

  徐庶連忙單膝跪地,拱手行禮。

  “先生請起。”

  劉備忙三步并作兩步上去把徐庶扶起來,好奇問道:“先生是特意來投奔于我的嗎?”

  徐庶連連點頭道:“正是,我聞皇叔名,特來投奔。”

  “不知是先生哪位友人所言?”

  劉備不解。

  他雖然來了荊州也已經有大半年了,但南方并沒有什么朋友。

  由于害怕自己到處拜訪名士,惹劉表猜忌,所以他即便是去襄陽,也只是借著當初在潁川并肩作戰的名義,去看望了一下小先生。….莫非?

  劉備心中想起了一個念頭。

  果然。

  徐庶便說道:“是徐州沉晨,他說去年曾經與將軍在潁川一同抗擊曹操,知道將軍有大志。”

  “原來是小先生呀。”

  劉備展顏開懷,唯有想起那個與他志向相同,都想提起手中的鋼刀,平定這吃人亂世的少年,他的眼神里就總是閃爍過一絲溫柔。

  那個少年,是他看著長大的呀。

  “小先生?”

  徐庶笑道:“將軍稱呼沉晨為小先生?”

  “是啊。”

  劉備回憶起了那年,笑著說道:“那時小先生只有八歲,卻坐在陶使君坐前,侃侃而談,謀定天下之事。年齡雖小,然志氣豪邁,又怎么能當不起一聲小先生呢?”

  “阿晨確實豪氣沖天。”

  徐庶也想起了那個性格剛烈,卻有勇有謀的少年,眼中含笑道:“將軍與阿晨,卻是有幾分相似之處。阿晨每日掛在嘴邊的,便是那天下萬民了。”

  “萬民乃國之根本,豈能不顧?”

  劉備指著遠處城池說道:“先生既是小先生舉薦,想必有過人之處,我們不若下山,去城中詳談如何?”

  “愿隨將軍!”

  徐庶拱手行禮,他原本還想去見見劉備,看看劉備是否真如沉晨所言。

  但昨日到宛城天色已晚,偶然瞥見落日,忽然想起了家鄉,便登山遠望,在山頂坐了一夜。

  今日下山,卻是沒想到恰好遇見劉備,二人交心,徐庶亦是佩服劉備的志向,所以也不用再辨識是否是明主。

  因為他就是明主!

  四人下山。

  出了楓葉林,劉備忽然回過頭看了眼這滿山楓葉。

  他問道:“元直,那詩莫非也是?”

  “是阿晨所寫。”

  徐庶說道。

  “哦。”

  劉備“哦”了一聲。

  扭過頭,輕夾馬腹徐徐前行。

  四匹馬緩緩行于道間,身后楓葉漫天飛舞。

  遙望天涯處,天涯不見家。

  秋風蕭又瑟,唯見滿楓華。

  離開家鄉千里之外。

  小先生。

  也想家了吧。

  他抬起頭,看著遠方的天空,目光悠長。

  終有一日。

  我劉備要終結這亂世。

  還天下黎民百姓朗朗乾坤。

  待山河無恙,人間皆安。

  便帶二弟三弟回涿縣的桃園飲酒。

  再帶小先生,回徐州家鄉。

  一起看看那滿山的楓華!.

  玩蛇怪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