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書網 > 甚獨 > 第286章 ..
  武人的心可真堅定啊!

  為了逆天改命,二郎竟然愿意從一個最低微的兵士做起。

  年逾五十卻依舊很有“上進心”的費習只暗暗感慨了一瞬,便不再勸二郎。

  及至到了李會的班房,費習拼出老臉,幾乎要帶著費雍等三人給他跪下,一意求去。

  李會明白再留不美,而且他們已經連交接都做完了,便在費習四人的辭官文書上用印,放他們離開并州軍。

  終于卸任的四人心下都松了一口氣,帶著八車行李和近侍走出并州大營的轅門。二郎一直送他們到大營左近的介休縣城門下,才與他們分別,回屯田去了。

  楊梓嶺看著他和十幾個兵士的背影,問道:“真就這么放他走啊?”

  這么多年,李氏幾乎是拿出養分宗郎君的心力養大他,還大價錢的顧老兵教他武藝,就他那桿鐵槍,在軍中也得是牙門將軍級別的才用得起。結果李小娘子一問他是否想留在軍中,他幾乎沒有猶豫就決定了。

  把他抬為軍戶的文書,還是楊梓嶺經手的呢。

  若是大吳沒有戰事,他這出身,一輩子頂多混成個小校。便是如今并州民亂叢生,難道二郎還能憑屠殺亂民的戰功入將軍的眼嗎?

  就算以后大吳有了戰事,二郎想從大頭兵迅速積累戰功爬上去,也得先活過一次又一次的沖鋒……

  楊梓嶺雖然覺得二郎的前途渺茫,卻不擔心他忘恩負義。

  二郎已被抬平。可他沒有恢復舊姓高,而是冠了李氏的姓。如今二郎大名叫做李二郎,費習托大給他起了個字,叫仲騏,以期有上將可以發現他這匹千里駒。

  既然二郎姓了巴西宕渠的李,萬一他真能在軍中混出頭,李氏家主甚至可以把他寫入族譜,收做分宗!

  費雍一嘆,“他有凌云志,強留有何益?”

  在這方面,因為三次屯田失敗的費雍也很佩服二郎。

  異地處之,費雍寧愿回李氏做個一生安穩的護院,也不愿一次又一次的把長槍刺進災民那毫無阻礙的身體里……

  天色不早,二郎輕夾馬腹,胯下青駹(máng)馬便小跑起來,他身后十幾個騎兵也迅速以他為首形成長蛇陣疾行起來。

  他們胯下的戰馬,都是當初顧禺給丈人李清的親兵配的,俱是顧氏給自家親兵養出的好馬。

  行至半途,果然有數十衣衫襤褸的亂民,拉起用破草搓成的繩索,攔在路上。

  二郎閉了閉眼,俯身把掛在德勝勾上的鐵槍抓在手里,朗聲喊道:“變沖陣!”

  身后已經抄起各自的武器的戰友聞言,加快馬速,有四個也拿著長槍的奔至與二郎齊平,向亂民沖去……

  費習一行離并州的這一路也不夠順遂,他們在物價高昂的介休縣住了三天,才等到一隊匯集了七八家行商的隊伍,往并州上黨郡去。

  可到了沒有民亂的上黨,物價比介休縣還高。他們不得不就地變賣一些行李,又等了兩天,才跟著送完賑濟糧往回走的一隊民夫往冀州魏郡去。

  穿過冀州魏郡到達兗州山陽郡的時候,八車行李已經只剩四車——四個文士一人一車。

  倒不是李氏苛待他們,只是他們在軍中只拿該拿的俸祿,李氏雇傭他們的高昂薪資都是直接送到各人在費縣的家中。

  陽山郡因為小,且離并州遠,郡守沒發那要命的財的機會,闔郡的物價只因其他郡的飆升略微升高了一些。離目的地越來越近,四人也有了點閑情,在邸店的大堂喝了一頓離別酒。

  從明天開始,費習父子和楊梓嶺就要往青州廣固城去找李小娘子再續官途,而王素卻只想回費縣老家安穩一生。

  這一路,王素的病一直不見起色,楊梓嶺跟他關系好,真怕他病故在回費縣路上,苦勸道:“白繒(zēng王素的字)兄這樣孤身行路,實在令人擔心。還是先跟我們去都城養好病再回去吧。”

  費習也道:“很是,從此到都城也比到費縣路近許多。早一日安心養病,也能少耗費許多健康。”他關心王素身體是一方面,更想把他帶去廣固讓李小娘子與他好好聊聊,哪怕留他繼續給李氏南地做個管事門客也行啊。

  王素其實對自己一人回費也心里沒底,不過他更怕自己病死在異鄉,執意不去廣固。

  三人便也不再苦勸,轉天分別時,兩家都把自己所剩不多的錢糧分給王素一些,讓他一路不要急行,千萬保重身體。

  繼續往都城走的費習三人都以為,此后路上的物價會越來越低,可實際上,青州的糧食不比冀州便宜多少。

  他們又賣了一輛牛車才走到廣固。

  因廣固太守嚴令市面上平價出售糧食,以至于諸多糧店以沒有存糧為由關店,導致所有物價都在飆升。許多貧民活不下去,連以前畏懼如虎的徭役都爭相報名,以期跟著小吏去附近其他各縣輪轉,混口飯吃。由此,原本熙熙攘攘的一國都城多了幾分蕭條之意。

  大概是覺得廣固太守這一招兒挺妙,朝中光祿大夫、中散大夫舉一反三,聯名奏請太子殿下:將并州三郡亂民收編為奴兵,分送于五州軍下看管。

  大司馬覺得此舉不妥,因為東吳近幾年沒有興兵的計劃,沒有可以消耗奴兵的戰事,增加奴兵不過揚湯止沸,平添軍耗。

  倒是遠在徐州的刺史鄭參心系國事,主動上奏,提議強行讓其他四州年年繳納糧稅的中、低等世家和家資豐厚的商戶,按照名下地產大小,收容幾十到上千不等人數的三郡災民開墾荒地。這樣一來,既能將并州亂民分而化之,還能讓吳國明年多收許多糧稅,以彌補各地常倉的“意外損耗”。

  為了讓朝中人清楚的看到此舉的可行性,鄭參還用大量的篇幅,把當年費縣李氏一下子收購了近千的并州奴后,家業如何迅速中興的過程寫得清清楚楚。

  甚至,鄭參在奏疏中總結道:

  或收以為奴或編為佃戶,只需三兩年,墾荒的成本就能收回。只要朝中著地方官仔細安排,便能徹底化解民亂。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閱讀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好閱小說app 閱讀最新章節。